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4 19: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问与智慧
一、教学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
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
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
寸积铢累
远瞻
探骊得珠
(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
(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
(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
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
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作者先明确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然后分别说明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和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最后总结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结论。
总结找论点的方法
读书方法:把书读薄,读薄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的过程.
(五)精读课文,揣摩妙处
作者在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时候,怎样说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分?
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1).孟德尔的例子和前文哪一个词能够相对应?“探骊得珠”
(2).在孟德尔的例子中,哪一个词语最能够体现作者觉得孟德尔的不可思议?“居然”同学们读一下孟德尔的例子,你感受到什么?
(3).在写达尔文的例子时,句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反问(何曾
何以
)强调从极小的事物看出大道理就是智慧
(4).为什么不例举爱因斯坦做了什么,而是引用他说了什么?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就是智慧
(5).本段,作者用了三个例子来论证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这个观点。三个例子,是不是有重复累赘的嫌疑呢?我为了语言的简明,删去某一个例子,行不行?
不行。孟德尔的例子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赫胥黎是一个失败的例子,爱因斯坦不仅成功,他还说出了成功的方法。所以三个例子是从不同方面来论证观点的,而不是例子简单的堆砌。同学们,这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议论文选材的严谨性,材料不能简单的堆砌。”
总结:举例论证之妙
2、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五段采取自学的方式,找一找作者从哪些方面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力?
如:从句式、词语、比喻、角度等方面
比喻:
(1)作者把“无学问的智慧”比作“肥皂泡”。同学们,肥皂泡有什么特点?
(2)那作者把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比作什么呢?探照灯、泉水。
那老师的疑问又来了,作者做一个比喻不行吗?干吗要做两个比喻呢?
探照灯的特点,照得深、远,穿透力强,有力量。预示着真正的智慧是远瞻,可以烛照前途
泉水的特点是什么?读一读“不断地”这个词。对了,是源源不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由这两个比喻总结一下,在作者看来,真正的智慧是怎样的?走得远,走得深,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一直智慧下去。
(3)句式与词语
齐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排比句。加强语言气势。
“也惟有。。。。。”我们把“惟有”换一下,换成“也许”大家看行不行?为什么?
读一读“惟有”,再换成“也许”。我们看出作者话语的铿锵有力,不容置疑,他对自己的观点是十分肯定的,很有自信的。
用词:“产生”与“锻炼”互换位置行不行?
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同学们,作者运用精妙的举例论证和形象的比喻论证之后,再看一看我们之前提取出来的议论性的话语,可不可靠?论述充不充分?
“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所以,齐读中心论点,顺理成章,作者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展示课文最后两句话。)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齐读这句话,思考,作者在学问和智慧的天平上,更注重什么?“智慧”这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思考。
再展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妙在:周密的举例论证
鲜明的对比论证
形象的比喻论证
精准的说理文字
严谨的逻辑思维
3.仿写句子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如果学问是一本书,智慧就是阅读书籍的方法。”
展示:我们努力做到:
用渊博的知识武装头脑
把浩瀚的智慧装进胸膛,
以学问为基础,
用智慧做帮手,
遨游于神秘的知识殿堂中,
撷(xié)取累累丰硕的智慧果实
五、作业
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
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
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 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