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一厘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一厘米》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4 19:5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厘米》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有许多能够体现母亲心理的语句,这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必须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另外,文中许多比喻巧妙传神,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目标。应抓住“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这一主线,通过对文中若干关键语句的品读,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
2.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出初步的评价,并交流心得。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内容和主要情节。
2.进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1.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
2.了解情节的发展及曲折多变。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孟郊曾经吟出了天下游子对母亲的颂赞:“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我们的母亲,无论她们的个性是多么不同,但同样都有最伟大的母爱!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厘米》,让我们与一位母亲促膝而谈,说说心里话。
(二)快速阅读——思考活动
1?请学生浏览全文,找到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文下注释,能做到正音释义。例如:
  撑起 
帐篷 皲裂 捺 
温文尔雅 葵盘 战战兢兢 磕头
  锲而不舍 秉公 咂 
狡黠 蟒蛇
 戳 
彬彬有礼
2?请学生找出故事的线索。
明确:小说的情节围绕“该不该买票”而展开,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3?理清思路:同桌为一组,互相交流。
明确: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被儿子误解。
第三部分:从“‘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到小说结尾。
主要写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三)复述活动
按要求逐步完成下列活动:
(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依照线索复述。
(2)请学生改用第一人称复述。
(3)复述中有详有略,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写。
(四)课内小结
回顾课文思路,能说出主要人物的重要特点。
(五)课外作业
1?在书刊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者毕淑敏的资料。(可附图、文)
2?阅读课文,思考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家毕淑敏。(可附图片或课件辅助说明)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的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到北京。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之后,她就成了“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毕淑敏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学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你读过短篇小说《一厘米》之后,你对哪些内容印象最深,为什么?
(请几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诵读品味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课文第一部分,圈画出写陶影心理活动的语句,诵读,品味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一边浏览课文一边交流意见。
然后,进行全体交流,教师作引导、小结。
例如:
(1)第2段,“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写陶影虽然坐车经常不买票,但联系后文就知道,她并不是心安理得,主要是因为她经济比较拮据。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作了交代。
(2)第8段,陶影望着儿子的那道生命之门,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巨大责任:“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用心理描写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情的爱。
(3)第12段,“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两毛钱虽不多,但是对于陶影以及她的家庭生活来说,那也是不可忽略的。这一心理描写,突出了陶影的经济状况,以及她俭省的生活。
(4)第21段,“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可小也是个绝顶机灵的孩子,会追着妈妈问:‘咱们出来玩的票也能报销吗?’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这段话,写出了作为母亲既要与艰难的生活抗争,又要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要努力做孩子的好榜样、好老师。她在努力地做到不给孩子留下一点瑕疵。平凡、困苦的母亲更能显出她的伟大之处。
2?自读第二部分,体会比喻句运用的妙处。
例如: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陶影看儿子的目光中充满温柔和慈爱,有关怀和责任,这种爱是绵延不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母爱也是一样的,绵绵不绝。
(2)“‘票。’红衣青年拦住她,语句简单得像吐出一枚枣核。”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青年人远远不能读懂作为母亲的心意,用冰冷的世俗之心来度量母亲火热的爱子之情。
(3)“‘别动!别动!’红衣青年突然声色俱厉。陶影这才感到自己举动不当,像冬天触到暖气片似的缩回手。”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陶影的情急之情。
(4)“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
写出她内心里虽然有无限的愤怒、委屈,但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突出了她焦急、愤怒的心理。
(三)提高升华
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典型人物的身上读出作者的态度、读者的心声。抚今追昔,思接千古。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四)课内小结
(五)课外作业
1?用比喻句写出一种心情(至少3种)。
2?片段练习:多角度、多层面地渲染一种心情。
第三课时
(一)活动导引
导入新课:
一个普通人,怎样才会让人觉得可爱呢?是他的内心,宽广、明亮,并且,用爱来照耀。
《一厘米》的主人公陶影,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并且家庭生活拮据,但同时也是一位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格光辉的伟大母亲。
(二)交流活动
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在引起思考、联想、疑问的地方作批注,并能够与同学进行交流。例如:
1?“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作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她做到了吗?
参考思路:找出文中对陶影不富裕的家境的描写;找出陶影对小也“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要能够体会陶影的良苦用心,因为她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她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正因为这些,这位母亲才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2?小也的母亲经常坐公共汽车不买票,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参考思路:体会陶影艰难的生活状况。陶影具有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善美,但她也并非十分完美,她也是一个有缺点的人。
3?你对那个穿红衣服的守卫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参考思路:他似乎涉世未深,对于很多人情也是一窍不通。他并不能体会作为母亲希望在孩子面前重塑金身的热望,也不能用善意的方式来帮助别人。表现冷漠和有距离感。
4?小也的母亲为什么要向有关部门写信?当两位干部给她赔款和赠票时,她为什么不要,只要求他们向小也说明母亲没有错,而且嘱咐他们不要难为那位红衣青年?
参考思路:澄清事实真相是维护她在儿子面前尊严的惟一办法。而她那么努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一个做母亲的尊严。
真相清楚了,作为“赔偿”的五元钱,对于连两毛钱都很在乎的陶影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她没有接受;两张参观券,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但是,她仍是摇了摇头。她要的,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又是那样简单:她只让来人告诉儿子小也,“妈妈没有错儿……”她要的,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此时,一个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她是普通的,但她又实在是可敬可佩的。
5?你认为小也的母亲可敬吗?为什么?
6?你从这篇小说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怎样做?
(四)课内小结
能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指出主人公的特点并进行评价,明确主题。
(五)课外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文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