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中等层次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各家学派思想主张的区分;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作为本单元第一课,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线索,有利于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
学生阅读单元引言回答: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是什么时候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成为主流思想后又是怎么发展、演变的呢?这正是本单元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历史名人你了解吗?他们分别属于诸子百家的何种流派呢?
(通过简单问题导入,树立学生学习本课的信心。)
【
学习新课】
设问:你知道“百家争鸣”的具体含义吗?(教师讲解)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引导学生结合春秋战国的社会大背景,分析归纳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三、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情境创设】身临其境、自主探究
——
“国君问政”
时间:公元前235年
地点:稷下学宫
人物:百家门生
事件:国君问政
(教室——稷下学宫,
学生——百家门生,
老师——国君)
具体活动方法如下: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儒、道、法、墨”四家学派。
2.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参与讨论,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将所属流派的思想写在黑板上,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
3.每家都派一代表向国君(老师)游说治国之道,各派之间可以攻讦、刁难。由老师根据自己“国君”的身份对各派做出好恶的点评,进而分析各派学说所代表的阶层利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新兴的地主阶级)
墨子:“兼爱”
“非攻”“节俭”“尚贤”(平民百姓)
(使学生在巩固各派主张的同时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思考达到一定深度。)
4.最后,引导学生以表格形式将各家主要思想归纳出来。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仁政
道家
老子、庄子
因循自然、无为、齐物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严刑峻法、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设计思路:
通过设置情境,转换角色,使学生可以更近距离的认识百家思想,突出重点。
用对话、辩论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含义是什么?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节选
(重点知识
深入发掘)
提醒学生注意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和荀子的唯物思想。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四、影响: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
设计三个片段沟通古今、升华情感:
感触现实——中国的孔子、孔子的世界
感怀历史——永远的《道德经》
感悟诸子——
抹不去的诸子百家情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寻诸子思想的痕迹。
儒家——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素质教育
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
道家——难得糊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团队精神
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趣味百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语言符合哪一代表人物
我仁;
我义;
我以柔克刚;
我顺其自然;
把他们全抓了。
战场上见高低!
(趣味性强,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