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邹衍本是齐国人,在稷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因不满齐滔王暴政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齐襄王时,他又回到稷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上述现象对时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有利于思想界“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B.士人为劳动群众请命而奔波蔚然成风
C.各种观点并存及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
D.遏制了“不治而议论”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则留,不合则去”。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士人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所以A项中的思想“大一统”说法不正确,C项符合实际;多数学派是站在新旧统治者的角度提出治国建议的,B项“为劳动群众请命”的说法不妥;广大士人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为诸子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排除D项。
答案:C
2.
“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下列属于孔子名言且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孔子为学的精神,与题意无关。B项是墨家的观点。D项是荀子的观点。
答案:A
3.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由此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答案:D
4.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答案为C项。
答案:C
5.《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解析:荀子把《春秋》同其他各经并称,确立了儒家六经的地位。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确立各经在志、事、行、和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故B项正确。
答案:B
6.下面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解析:《塞翁失马》蕴涵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观点相符合。
答案:A
7.《老子》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
A.同情人民的疾苦
B.倡导“无为而治”
C.提倡辩证法思想
D.主张“道法自然”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尚贤”“不贵”“不见”“好静”等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B
8.下列材料没有标点符号,为《商君书》原文摘录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理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致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作者在此着重( )
A.认为效法古人、旧礼就没有错
B.批判儒家思想因循守旧
C.说明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材料强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认为治理国家不应因循守旧,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意在强调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答案:D
9.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因与皇权结合而走向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经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A、C两项是儒家学说的影响形成的原因,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10.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解析:①体现了“兼爱”思想,属墨家;②体现了“无为”思想,属道家;③体现了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法家;④中的“仁爱”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4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原因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
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
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2)概念:仁和礼。
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
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4)贡献: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12.(2015·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1)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4分)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8分)
(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问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
(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