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5 14:2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能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能结合实际分析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重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代表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材料一:源于春秋战国的成语:三家分晋、楚王问鼎、以邻为壑、图穷匕现(荆轲)、毛遂自荐、士为知己者死、前倨后恭(苏秦)等
材料二: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地的实有数目收税。
材料三: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先后传授弟子3000人,学业优秀者72人,时称“七十二贤”。
材料四:苏秦主张联合六国以抗强秦(合纵);仗义主张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六国(连横);,鲁缪公拜孔子之孙子思为师,燕昭王拜普通知识分子郭隗为师。战国时代的君主们竞相招贤纳士,对他们敬礼有加。
据以上材料分析春秋战国与西周相比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1)
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阶级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思想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这种社会状况,假如你是春秋战国的一员,你将作何打算?
(1)
我是诸侯:
(2)
我是百姓:
(3)
我是学富五车的“士”:
(4)
我是奴隶主:
(5)我是新兴地主:
这些变化和百家争鸣有何关系?综上,你对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何认识?
(1)
关系:因果关系。社会的大变革为各阶层自由发表对社会的看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各阶层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
二、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__________”。
(2)主张__________(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_____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主张“_____________”,首创_____________,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________”;
(2)提出“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3)主张“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_______”和“_________”,
“以德服人”。
(2)提出“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____________”
(二)、道家和法家: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阶级(阶层)
道家
老子
“道”是万物本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日趋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庄子
齐物论;主张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用权、术、势驾驭群臣

墨家
墨子

小生产者(平民百姓)
练习与提高
1、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
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
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
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
按学校规定,
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2、以下关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在春秋晚期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C.孟子、荀子主张实行“仁政”“仁义”,在伦理观上都主张“性本善”
D.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3、上图体现了那一派别的主张
A儒家
B
墨家
C道家
D阴阳家
4、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课堂小结】
时代大变动,百家来争鸣。孔子创儒学,仁德礼来行;
孟子倡民本,性善施仁政;荀子主性恶,礼法须并用;
乱世不用儒,后代成正宗。李耳道本原,无为与辩证;
消极数庄周,弃世出人生;无为转有为,休养人性命。
口讷韩非子,法家集大成;发展和集权,法治大一统;
君主得知音,赢政大推行;尚法施暴政,二世亡义兵。
墨子最博爱,尚贤与非攻;当时流行广,后代成泡影。
百家影响远,中华文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