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 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理解与评议,正确的是( )
①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 ②儒学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③主要是强调文化“一统” ④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5.《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6..《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7.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8.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9.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10.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
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11.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4分)
1.答案 C
解析 从“今师异道……指意不同”可以推出各学派仍然活跃,其中自然包含儒学,故保留①而排除②;从“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推出③;综合分析,可得出④。故①③④正确。
2.【答案】A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3.【答案】C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4.B [解析]
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
“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5.C
6.
答案:D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
“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7.D
8.D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是思想文化专制,B是君权神授,C不是董仲舒主张,故选D
9.
D
10.D
11.【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
(1)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2)影响:儒家思想逐渐在四川取得独尊地位;推动了全国地方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4分)
第二课时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必要性: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可能性: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3)、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
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和“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设立学校:汉武帝命令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