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5 14:4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
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检测:
(基础题):
(
)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3.下列关于汉武帝建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目的是培养封建官僚
D.实质是加强思想专制
(
)4.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A.春秋
B.
唐朝
C.
西汉
D.秦朝
(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春秋大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案】
重点探究: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
思想,采取
政策。
董仲舒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

主张,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提出了
思想。他提出的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规定五经(即




为正式教科书,并在中央设立
,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提高了入学的地位。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逐渐成为
的主流。
【巩固性学案】
(
)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
)2.(2004年全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
)3.(2002年天津)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
D.
“大一统”思想
(
)4.(2009年海南高考3题)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
)5.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
)6.
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7.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贵君轻   
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
)8.秦始皇“坑儒”与汉武帝“尊儒”,主要表明统治阶级
A.打击或扶植儒家学派
B.为选拔封建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
D.在思想领域里加强封建专制
(
)9.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
)1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
)11.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12.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
(
)1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
(
)1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
“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王充《论衡》
请回答:
(1)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
(2)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各持什么观点?
(3)结合材料二、三,扼要概括两汉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第2课参考答案
DDACC;
DBDAD;
CDDCB;
BDCA
3.答案要点:
(1)
观点:①认为天
(自然)有规律,②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2)材料二:认为天子是执行天意的统治者,顺天意则昌,逆天意则亡。
材料三:认为天无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如有灾祸惩罚人,是人们的主观认为,并非天的意志。
(3)特点:出现唯物与唯心两种对立观点。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参考答案
DDACC;
DBDAD;
CDDCB;
BDCA
3.答案要点:
(1)
观点:①认为天
(自然)有规律,②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2)材料二:认为天子是执行天意的统治者,顺天意则昌,逆天意则亡。
材料三:认为天无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如有灾祸惩罚人,是人们的主观认为,并非天的意志。
(3)特点:出现唯物与唯心两种对立观点。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