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宋明理学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宋明理学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5 14: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导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创立——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教合一-与并行。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自主合作学习】
一、探理学之源------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的背景
1.阅读第一子目及下列材料:思考归纳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的原因。
材料一:
另类皇帝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1)归纳:

材料二:
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2)归纳:

材料三: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唐朝诗人杜牡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个时候,从王公大臣到黎民百姓信仰佛教,皈依佛门。
(3)归纳


(4)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调整了与世俗王权、与儒学、与民俗的关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弥漫在各个领域。
3、阅读第二子目的第一段,结合所学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关知识思考:为什么理学在宋代形成?
⑴必要性:


⑵可能性:

二、走理学之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一)、程朱理学
1、含义: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命运(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也称
“道学”。
2、代表人物:


3、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本原是

实质是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请概括:什么是“天理”?理学的道德观是什么?
天理是指

理学的道德观:

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请回答:怎么才能通达“理”?
途径:

4、程朱理学的观点
同:1)、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客观唯心主义)(道教)
2)、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儒家)存天理灭人欲。
3)、方法论:格物致知。
异: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把握“理”。
朱熹(南宋)观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
5、程朱理学的影响:

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二)、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陆王心学的代表: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阅读材料,探讨归纳心学思想
材料一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
材料二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三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归纳: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小故事: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归纳:

小故事: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2、依据教材和上述六则材料归纳陆王心学的主张。
陆王心学主张:
1)、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③反对“格物致知”。
2)、王守仁: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思想核心:“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注意:本课要旨。
三、寻理学之果----宋明理学的评价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材料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材料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材料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材料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材料七
名校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茶陵一中:南学津梁。
材料八
①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②三从四德:“三从”
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重男轻女)
③“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④“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重礼轻法)——戴震
(清)
1、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1)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尚道德:

④实践意识:
2)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2、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课堂小结】(略)
【达标检测】
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4.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观念
D.天人感应理论
6.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