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5 14: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教学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教学难点】
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你是古代的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甚至敢把九五至尊的皇帝批得狗血淋头吗?讲授新课: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1)生活经历: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泉州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他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其批判社会现实,最终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性格。(2)性格特征:离经叛道、自称异端2、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二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总结:(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人的正当私欲。选修要求【合作探究】1:李贽认为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合作探究】2:【学思之窗】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3、评价: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过渡:明朝后期的李贽敢于挑战孔孟权威,到了明末清初,涌现了一批这样的“异端”,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那么,这些思想家的涌现仅仅是因为个人独到的见解吗?还是时代的召唤?二、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选修要求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顾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背景:①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思想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近代科学传入中国2、根据以下材料结合课本完成表格。(1)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材料一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2)、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材料一
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三》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合作探究】3: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①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②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③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④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3)、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
——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唯物主义思想具体主张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具体影响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3、对明清儒学的评价:后两点选修要求
1、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