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5 15: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2、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二、学习任务
(一)社会背景
阅读第1目,根据第1、2段,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李贽——离经叛道
(阅读第1目)
(1)、阅读第2、3段,概括李贽的主要主张。(在书上划出并标注序号)
(2)、阅读第3段,回答:李贽的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2、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阅读第2目)
(1)阅读第1、2段,概括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在书上划出并标注序号)
(2)阅读第3段,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
3、顾炎武——经世致用(阅读第3目)
阅读第1、2段及历史纵横,概括顾炎武的主张。(在书上划出并标注序号)
4、王夫之——唯物思想(阅读第3目)
阅读第2段,概括王夫之的主张。(在书上划出并标注序号)
小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三)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阅读第3目第3段和“本课要旨”,回答: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有何作用?
三、随堂巩固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出现的政治背景是
A、明清易代
B、农民起义
C、海禁和闭关
D、君主专制强化
2、“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这一思想
A、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C、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D、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与唐甄相似的是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4、温家宝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温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气者,理之依也
C、“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天下为主,君为客
5、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6、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7、“工商皆民之本”思想提出的根本原因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8、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了儒学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9、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封建私有制
B、反对中央集权制度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
10、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对封建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1、明清时期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的根源在于
A、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
12、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1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闲着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14、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四、单元知识框架
答案:
(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2分)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2分)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2分)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分)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