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习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8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习题(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5 15:5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某次展览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下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  )
A.当时造纸术已经成熟
B.展品上的字体是小篆
C.印刷术已经开始流传
D.纸最早发明于东汉
解析:根据材料对纸张特点的描述可知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小篆主要流传于秦朝,B项错误;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C项错误;西汉前期,纸已开始出现,排除D项。
答案:A
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雕版印刷业发达,技术臻于完善,而且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进一步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A
3.“(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
解析: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打破世界相对封闭的状态,使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5.在汉代,某人要修建储存粮食的仓窖,他可以参考(  )
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授时历》
D.《石氏星表》
解析:修建储存粮食的仓窖需用到计算,《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6.(2015·潍坊高二期末)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谈到:“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天文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B.天文学的政治功能
C.天文学中的民本精神
D.天文学的研究方法
解析: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关乎国家政治和农业生产,历代统治者对此都非常重视。材料中“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说明了天文学的政治功能。
答案:B
7.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下列选项中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
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D.创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题干材料反映出郭守敬十分重视仪表的作用,主张创制仪表,其行动即与发明、制作仪表有关,排除B、C两项;A项是东汉张衡的成就。故选D项。
答案:D
8.(2015·日照高二期末)《农政全书》记载:“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这表明(  )
①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②《农政全书》内容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 ③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 ④徐光启是勤于咨访、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每闻……往往欲得而艺之”可以看出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等是徐光启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总结,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必讲究精研”等信息说明徐光启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体现出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故①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答案:C
9.(2015·嘉兴高二模拟)周杰伦在《本草纲目》中唱道:“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赞美了中医学
B.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C.涉及的药物学巨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本草纲目》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10.(2015·茂名高二检测)古代中国虽是建筑、水利、机械和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和火药的国家,化学成就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古代中国科技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重视实用技术,但缺乏科学实验,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故①②正确,③④不属于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2015·上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
(注:沈括的记述是非常具体翔实的,其中包括制作活字、排版、印刷等完整的工序,限于篇幅简略。)
材料二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修复过程中,曾发现北宋崇宁二年(1103)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不少专家以其中“杂色金刚”的“色”字倒置等为据,推断此《无量寿佛经》为北宋泥活字印本。
材料三 南宋绍熙四年(1193),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1)材料二、三,对于印证材料一有什么作用?(6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沈括的《梦溪笔谈》有什么历史价值?(8分)
(3)活字印刷术的外传对西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史学常识:查阅文字史料、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等是获取史料的途径。第(2)问则从沈括的科学记录使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得以保存和继续传播角度进行总结。第(3)问则从印刷术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角度回答。
答案:(1)材料二为考古资料,材料三为文献记载,均能从一个方面印证沈括记载的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
(2)沈括《梦溪笔谈》具体翔实地记载了毕升活字印刷的完整工序,材料三表明到南宋时人们还在利用沈括的记载,采用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印制书籍。由此可见,沈括的《梦溪笔谈》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科技史料。
(3)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有利于科技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中外历史新编》
材料二 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是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在15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比欧洲先进,对自然界的知识比欧洲人多,却不能够更有效地把这些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1)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成就。(6分)
(2)古代中国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明清时期,中西科技出现差异的社会经济原因分别有哪些?(14分)
解析:第(1)问联系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归纳即可;第(2)问从中西方天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阐述原因。
答案:(1)天象观测,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仪器制作,简仪;编订历法,郭守敬《授时历》。
(2)差异:古代中国天文学局限于对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西欧注重在观测的基础上对科学规律进行总结。社会经济原因:中国的自然经济分散落后,且古代中国的科技建立在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