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灿烂辉煌的文学
一、单选题
1.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小说《红楼梦》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红楼梦》为研究封建时代北方社会的风俗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B.
《红楼梦》的问世是封建时代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见证
C.
《红楼梦》故事真实再现了中国封建制度从繁盛走向衰落的历程
D.
《红楼梦》为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2.
宋代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创作《浣溪沙》一首,其中有“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一句。该句反映出( )。
①宋代出现了南北分裂 ②词人对南宋偏安江南非常不满 ③宋代君主专制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④理学已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为纪念宋代的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应是( )。
A.
苏轼
B.
辛弃疾
C.
李清照
D.
柳永
4.
有人对下图中的人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图中的诗人应是( )。
A.
孟浩然
B.
王勃
C.
李白
D.
白居易
5.
某位老师在制作有关唐诗的课件时,选用了下面一幅图片。从诗的风格来看,该诗的作者应是( )。
A.
李白
B.
王勃
C.
高适
D.
杜甫
6.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下列对联以唐代诗人杜甫为刻画对象的是( )。
A.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7.
当代历史学家普遍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要选择“忧愤之死”进行研究,最适合提供素材的古代文学家应是( )。
A.
屈原
B.
班超
C.
杜甫
D.
白居易
8.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
《诗经》
D.
《楚辞》
9.
某书友到旧书市场“淘宝”,见到一本明代线装本章回体小说,封面已经佚去,内容也已残缺不全。随手翻阅,见其第四十五回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便以高价买回。这本小说应是( )。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金瓶梅》
1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二、简答题
11.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陆游的《示儿》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三人在作品中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辛弃疾、李清照又是分别用什么历史典故批判现实社会的?试简要分析。
三、材料解析题
12.
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请回答:
(1)
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
(2)
周郎指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什么?
(3)
此人对词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谁的词风与他一致?
【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
A
3.
B
4.
C
5.
D
6.
C
7.
A
8.
C
9.
C
10.
B
二、简单题
11.
①对祖国河山分裂的悲痛、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对当时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些正是源于宋金对峙和金兵南下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南宋政府的苟且偷安。②辛弃疾歌颂孙权敢于同曹操、刘备争雄的积极进取精神,讽刺南宋朝廷的萎靡不振,并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表达了南宋人民的共同呼声。李清照用项羽失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愤而自刎的故事,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可耻行径。
三、材料解析题
1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周瑜。因为周瑜在赤壁以极少的兵力打败了前来侵犯的曹操,千古留名。赤壁之战。
(3)苏轼开创了豪放创作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与其创作风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