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字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魅力,感受祖国戏剧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光大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书画同源)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文字”一章,渐次推出三个“和”字,既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和为贵”理念。神奇变换的图案令人过目难忘,世界感受着美丽的“文化中国”,
也感受着中国汉字的魅力。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那么,中国的汉字是如何发展的呢?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演变(1)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汉字是怎样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上古结绳记事”。
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选修班了解)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从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与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甲骨文又是怎样演变为今天的汉字?(2)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课件展示:大篆、小篆、隶书的字帖,了解汉字演变。(了解: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其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3)总趋势:由繁到简(其他: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过渡: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2、书法艺术的发展:(1)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2)主要书体:结合教材和课件,展示各种书体的字帖,理解各种书体的特点。●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具有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代表人物:魏晋有钟繇、王羲之;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草书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了解】书法家“二王”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成语“东床择婿“和“入木三分”与王羲之有关。王献之: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过渡:知道中国的四大国粹吗?“国粹”是指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四大国粹”是指中国武术、京剧、书法(国画)和中国医学。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等。二、笔墨丹青中国画:本目教学,边欣赏一些绘画作品,边在书上做标记,了解中国画的演变。1.先秦时期(1)远古:彩陶画《鹤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2.秦汉时期了解P48教材“历史纵横”3.魏晋时期(1)特点: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2)代表: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4.隋唐时期(1)特点: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2)代表: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5.两宋时期(1)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2)代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联系必修2: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京,“市”的发展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如时间、空间方面。说明商业的繁荣在绘画作品中也得到体现。)6.元明清时期欣赏图片,阅读本课P49的“学习延伸”,请谈谈文人画的特点,理解文人画的精髓。(课件出示:)元明清时期,文人得不到重视,受到钳制,文人们以画写意,也就是通过画笔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因此文人画不是以写实为目的,而是重写意,讲究的是气韵、笔墨,通过笔墨表达主观意念。所以我们欣赏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画,感觉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达的韵致。即使是文字写成的诗词,其意境也常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正体现国画的特点:不求形似,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强调表现个性。国画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1)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2)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选修班要求:“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如何理解这一观点?(1)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②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的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后者曾经成为文人画兴起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2)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保存有大量的图画文字,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的表现范围。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人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条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运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而运用毛笔的线条来描绘图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3)书画的区分来自目的不同。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绘画的作用在于见形。宋元以后文人画家由于对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美意义。例如,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演变
(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3)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4)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展示《牡丹亭》剧照图片)2.京剧的出现
(1)形成①清朝前期,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昆曲因脱离群众而衰落,地方戏曲受到群众欢迎)②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③经过广大艺人的实践,徽汉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京剧。(京剧的形成还离不开当时政府的促进、群众的需要等)(2)发展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②清末: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③民国以来:逐渐走向世界。脸谱化是京剧的一大艺术特色(展示图片,播放“京剧脸谱歌”)京剧主要依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并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3.地方戏曲(图片展示,了解即可)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可联系锡剧。
【二次备课】
本教案主要结合袁玉霞的课件,修改成稿。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一、选择题
1.我国史学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以前的刻符和早期文字,如: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国家形成的标志
B.已经全部得到识读
C.与以后成熟的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D.具有相通性,起到了加强各地联系的作用
3.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B.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风图》
C.唐朝时期──宗教画──《送子天王图》
D.北宋时期──风俗画──《洛神赋图》
4.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所述的是哪一种戏曲?(
)
A.南戏
B.杂剧
C.京剧
D.昆曲
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就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部分)见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文人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6.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画到符号
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15分)
【材料一】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材料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材料】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A、B、C、D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4分)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3分)
(3)分析出中国印本身所含的三种历史信息。(3分)
(4)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名字叫什么?象征了什么?据你推测它属于什么画种?(5分)
参考答案:
1.
B.A项不成立,因为这些图画文字远远早于国家的产生;C项与史实不符,迄今为止,史学家还不能全部识读这些符号(部分的识读恰恰证明了B项的正确性);D项迷惑性最大,但是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相对隔绝,区域交流几乎不存在。故答案为B。
2.A.题干要求是“行书”中“最好的”字帖,所以选A,《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答案为A。
3.A.本图是元朝王冕的《墨梅图》,是这一时期文人写意画中的代表。问人写意画,追求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答案为A。
4.D.本题考查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北宋时期,风俗画成为一大亮点,杰出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是魏晋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佳作。故答案为D。
5.
C.材料所反映的是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化装谱式。故答案为C。
6.C.《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绘画代表作品,属于风俗画。A项是隋唐时期绘画发展的特点;B项是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特点;D项中的时间“唐朝”错误。故答案为C。
7.B.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故答案为B。
8.D.回答本题,注意从画风上观察,认清吉祥物五福娃绘画的思想性、艺术性。战国人物帛画讲求造型准确、线条流畅;秦汉工笔画讲求色彩绚丽,线条流畅;这幅图不属于山水画。故答案为D。
9.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B项本身表述错误,文化专制只能压制戏剧的发展。故答案为B。
10.解析:第(1)问读图结合中国各种字体的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第(2)问只要掌握了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原因就不难作答;第(3)问考查从图片材料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印将汉字“京”人格化,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同时又是篆刻作品,包含了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三种历史信息,所以需要从汉字与书法方面考虑,第(4)问可以结合时事知识,“福娃”正是把我们中国人对于举办奥运会和社会发展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属于民间风俗画。
答案:(1)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行书
(4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其次,这一时期,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最后,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的产生和创新提供了条件。(3分)
(3)中国的汉字、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的篆刻艺术。
(4)福娃。繁荣与收获;欢乐;奥林匹克圣火;绿色奥运;春天和喜悦。
民间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