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5 16: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单选题
1.
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主要是由于康有为借助该书(  )。
A.
考证儒家经典的真伪
B.
公开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
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
D.
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2.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  )
①思想体系不同 ②根本目的不同 ③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④“师夷”的内容不同
A.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
万木草堂是19世纪末康有为开办的新式学堂,它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共同点是(  )。
A.
都讲授西方的政治思想
B.
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
C.
都弘扬中国的传统伦理
D.
都引导学生研究新式制度
4.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
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
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
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5.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是一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政治运动
B.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C.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D.
其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6.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这是梁启超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批判,梁启超所批判的事件(  )。
A.
以抵抗外来侵略为基本的出发点
B.
首次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付诸实践
C.
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具体实践
D.
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7.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
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8.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
魏源
B.
王韬
C.
宋教仁
D.
胡适
9.
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
A.
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
B.
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
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
D.
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10.
“非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说法应属于(  )
A.
西学东渐
B.
西学中源
C.
中体西用
D.
西体中用
二、材料解析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其变法的主张?
(2)
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
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2.
阅读下列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是指哪一变法的内容?
(2)
这次变法发生在什么时间?
(3)
这次变法的结果怎样?对材料中所指的变法内容有何影响?
【答案】
一、单选题
1.
C
2.
A
3.
B
4.
A
5.
A
6.
C
7.
B
8.
B
9.
B
10.
C
二、材料解析题
11.
(1)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其用变法来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朝统治的主张,又反映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是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清王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维新派抵制人民革命,从而失去人民的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12.
(1)戊戌变法。
(2)1898年,共103天的时间。
(3)这次变法因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使材料中所指的官民上书言事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