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选择题
1.“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这是对科学家钱学森的赞誉,其中“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导弹、核弹
解析:钱学森是“两弹一星”的功勋之一,“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故选B项。
答案:
B
2.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 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在原子弹等成就出现时还没有提出,排除③。
答案:B
3.《江门日报》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他( )
A.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B.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C.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D.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答案:C
4.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先后强调“科技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其影响下,我国出现的科技成果有( )
①“两弹”的研制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神舟5号”飞船成功进行载人飞行 ④“银河”系列计算机诞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科技成就,①是20世纪60年代的成就,②的成就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排除含①或②的选项,答案选D项。
答案:D
5.从“两弹一星”、“一箭多星”、载人航天到“嫦娥二号”成功登月,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其必要的前提和原因有( )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③正确的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 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⑤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故①正确;中国政府在1949年和1958年分别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科技工作,说明②正确;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并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说明③正确;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归国并努力工作,说明④⑤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58次会议鼓掌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
(1)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材料三 2010年1月17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3)结合材料三归纳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解析: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可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回答。第(3)问要从经济、国防、社会等角度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1)由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相对论。
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科学理论有了重大突破。(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影响: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增强国家安全;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增强科技研究综合实力;有利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材料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解析:第(1)问,据“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可判断出当时格局应为两极格局。第(2)问,材料一侧重于政治、材料二侧重于经济,这是基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答案:(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