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前预习】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
2、目的:党中央提出让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提出:
年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概况:
(1)含义:即
问题上“百花齐放”,
问题上“百家争鸣”。
(2)特点: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
性的同时也是
性的方针。
(3)成就:
①
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
》,杨沫的长篇小说《
》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②那时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扩大版面。
③1959年,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
”。
(4)影响: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
”的到来;
2、表现:
(1)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
》,
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2)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原因:
①
“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
”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
”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③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2、表现:
①
“伤痕文学”: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②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③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
》《
》等。
④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3、前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的经验教训
1、经验:⑴凡是坚持双百方针,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就会心情舒畅
、活力四射,
科技和文艺就会出现繁荣局面。
⑵实践证明,
双百方针符合科技和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科技和文艺发展的正确发展方针。
2、教训:⑴凡是践踏“双百”方针,
科技、文艺及其工作者就会严重遭殃。⑵必须正确处理科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不能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本课要旨
●“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文革”结束,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课后练习】
3.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4.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各种社会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下列文艺作品,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有(
)
①《茶馆》
②《蔡文姬》
③《青春之歌》
④《蝉的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66年
7.“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争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8.(08肇庆一模)下图是l957年周恩来总理
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
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
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
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9.(08全国卷Ⅱ,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