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2016年)第六单元24 寓言四则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2016年)第六单元24 寓言四则课件(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5 15:2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中国古代寓言四则寓言四则画蛇添足——《战国策》 买椟还珠——《韩非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郑人买履——《韩非子》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隐含一种规劝或讽刺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文学体裁。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先秦的诸子散文《孟子》《庄子》《韩非子》《列子》;历史散文《战国策》中年大量保留了寓言故事。
推荐:希腊《伊索寓言》法国《拉封丹寓言》 学习目标: 1、理解全文,理解寓言的寓意。 2、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词句:有……者、 度、无信自也、滥、足…买 椟 还 珠 有…者: 有卖其珠于郑者:木兰之柜: 薰以桂、椒: 此可谓:固定句式,译为“有……的人”。代词,他的。介词,在。助词,的。介词,用。可以,说。 楚人卖珠不成的原因是什么?过分装饰了装珠宝的盒子。郑人买走了精美的匣子却放弃了更有价值的珠宝是因为什么呢? 他被外在的漂亮东西迷住了。分别从楚人和郑人的角度去看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发?买椟还珠楚人:做事应分清主次,不要混淆、颠倒郑人: 任何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注意内容 ,否则只能舍本逐末郑 人 买 履度先自度其足(duo)测量吾忘持度(du)尺寸之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往。代词,它,即尺寸。  寓言中的郑人是个怎样的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不能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滥 竽 充 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着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命令一定,必须,总是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没有做过官   的读书人.请求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同”悦”官府给他的粮食 、供俸。拿、用廪食以数百人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以数百人廪食”,译为“用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继承王位(hao)喜欢处士逃。 为什么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能蒙混过去,而到了齐缗王时只能逃之夭夭呢?“滥竽充数”实际上讽刺了那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内行 足 固 遂 且乃画蛇添足脚数人饮之不足足够吾能为之足动词,画脚引酒且饮之将,将要乃左手卮酒于是,就蛇固无足副词,本来,原来遂饮其酒于是,就为蛇足者动词,画脚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1、用原文里的话解释那个人“终亡其酒”的原因是什么?2、用“添”足,而不用“画”足,能形象的说明什么?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说明违背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为蛇画足完全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的。这 则寓言所说的道理是什么?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脱离实际,应实事求是,适可而止。现在多比喻多此一举而弄巧成拙。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 ) 卮( ) 椟( ) 
缀( ) 滥( ) 竽( )
廪( ) 湣(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cí ) 卮(zhī) 椟(dú ) 
缀(zhuì) 滥(làn) 竽(yú )
廪(lǐn) 湣(mín)
2、 解释加点字词:
引酒且饮之。( )
(1)
丁壮者引弦而战。( )
终亡其酒。 ( )
(2)
马无故亡而入胡( )
2、 解释红色字词:
引酒且饮之。(拿来)
(1)
丁壮者引弦而战。(拉)
终亡其酒。 (失掉)
(2)
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 缀以珠玉。 ( ) 此独以跛之故。( )吾能为之足。 ( )为木兰之柜。 (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 (3)(4)1、表……的工具或手段。可译为;“拿、用”。 2、表凭借某种资格、身份、地位,可译为:“以……的资格”。 3、表……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4、表时间:译为:“于”。 5、表率领或依照,译为:“率领、带领、按照” 。以 表服务的对象,表明行为 动作是为谁服务。 表……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表……的目的。译为:“为了(着)”wéiwèi为被…… 为……所……缀以珠玉。 (用)此独以跛之故。(因为)吾能为之足。 (给,替)为木兰之柜。 (做)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给,替)此何遽不为福乎? (是) (3)(4)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 不适当。
滥竽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 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买椟还珠——讽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人。 郑人买履: 不能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