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法的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第103-104页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回顾法学法:练习体验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揭
示课
题
上节课我么复习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表内乘法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复习乘法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圆圈,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加法算式:5+5+5+5=20(个)乘法算式:5×4=20(个)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复习乘法口诀。(1)背乘法口诀。采用多种形式背1-9的乘法口诀。(可采用指名横着的串背,集体竖着的背诵,“开火车”的轮背等形式)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说得数,并说说各用了哪一句口诀。7×8=
9×4=
6×7=
8×8=6×5=
7×4=
6×9=
9×8=5×5=
8×6=
3×2=
7×7=填写乘法口诀表。独立完成表格。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班级汇报
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4题。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五第6题。引导学生仔细看题,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作业布置
1.课堂练习相关练习2.闯关100分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第九单元:总复习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复习内容包括:100以内的笔算加减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表内乘法,米和厘米,角和直角、锐角、钝角,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总复习编排注意突出本学习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地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3.会量、画线段和读写几时几分。4.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观念。难点:1.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2.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3.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做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4.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提高“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回顾法学法:自主探究与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谈话导入
谈话揭示课题。请学生们回忆一下,哲学系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这些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的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教材第101页第1题。指名读题。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来悉尼本上完成。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巩固练习
1.完成
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指名学生完成第(1)问,交流、讨论解决第(2)问。
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作业布置
1.课堂练习相关练习。闯关100分相关练习3.竖式计算。51+38=
79-31=
35+23+7=
89-51-19=
板书设计角和时间的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第101-102页总复习第3,5,6题,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五第9-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2.使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3.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有关时间的换算,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形成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量、画线段和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做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复习回顾学法: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长度单位、角和时间的复习。
复习旧知
1.复习米和厘米。(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比画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量、画线段。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指名回答。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地对不对。请同学们汇报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小组同学间互相检查。复习角与直角、锐角、钝角。(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的角。教室强调一个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2)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和画直角。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怎样画一个直角?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直线,就化成一个直角。完成教材第102页总复习第6题。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学生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第(2)题:请学生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课件上展示给大家看。复习时间。(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看出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反馈。并引导学生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一刻就是15分。复习“1时=60分”。教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一圈。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教师拨钟,引导学生5分5分的数到60,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是1时。板书:1时=60分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3题。学生看图,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折的?4.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1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订正。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总
结回
顾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布置
1.闯关100分相关练习。课堂练习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的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第7题,第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识图能力,帮助学生简历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2.学会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简历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
教法:复习引导法学法:自主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的复习。
复习旧知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教师: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教师: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第7题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连线练习。集体订正,然后小结。小结:从不同位置去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下面的图形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观察物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作业布置
1.课堂练习相关练习。2.闯关100分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