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魅力花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前我对我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几乎没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园林艺术对于我和我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陌生的。要想真正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很好领会以及能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还是需要从小点、从易处循序渐进地引导的方法来进行本课程内容,才是上上之策。
窗是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花窗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苏州园林的花窗造型优美独特,图案丰富多彩,寓意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引领学生对其进行艺术和文化探讨,挖掘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诗情画意的意境,对花窗造景方法框景、漏景、借景等进行分析解读;对中含有美好寓意的花窗展开联想,从而拓展到民俗文化中富含寓意事物的适度探究;对与窗有关的诗句及与景有关的诗句展开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是本课教学内容拓展的主要方面。
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评述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较准确感知、表述事物的特征与美感等能力;学生对自然环境、相关的美术现象也能进行有效地观察、描述和分析,也已初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
;能在欣赏中表述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思考,并能提出个人观点;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和多维度的思维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对于所观察的事物也都有一定的分析表述能力;在古典诗词的积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民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所有的这些积极因素都要靠教师有效的激发与引导,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评述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评述认识了解花窗在园林中的作用、花窗的形状及构成;感悟花窗诗情画意的
艺术魅力;探究花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对园林艺术造型要素之一的“花窗”的分析与研究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讨论交流和分析
评述等方式,引导学生生发出自己真诚的观点和感悟。
学生在互助、讨论、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学习探究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文化认同
感和民族自豪感,并逐步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苏州园林花窗的艺术之美和文化之美。
教学难点:
苏州园林花窗隐含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
评价方案设计:
1、通过观看苏州园林的视频后学生交流所看到的花窗的形状,考查学生观察力。
2、以小组共同探讨园林中花窗的作用这一问题,检验学生的分析和表述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苏州园林花窗所展现出的四种美,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4、根据文字提示结合图片资料完成赏析花窗四美的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教师提供的花窗样本来体验花窗造景的奇妙,考查学生观察领悟能力。
6、在回答问题和个人展示的过程中,及时评价。
7、在领悟花窗寓意美的环节,通过联想民俗中有寓意的事物来检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
8、在赏析花窗的诗意美的环节,考查学生的诗词积累情况。
教法和学法:
教法:提问法、演示法、提示法、巡视指导点拨法、当堂评定法等
学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体验法、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思路概括: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
二、观察分析,探究问题,总结花窗在园林中的作用。(5分钟)
三、根据提示,结合图片,赏析花窗之美。(25分钟)
1、 小组合作发现挖掘花窗所展现的四种美。(4分钟)
2、 每个小组结合图片赏析四美之一美。(5分钟)
3、 师生共同具体解析花窗四美。(16分钟)
四、二次赏美,加深理解。(5分钟)
五、总结收获,提升情感。(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
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坐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阳光明媚是谁的功劳?
在汉王充所作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开门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窗最本质的功能是采光。那么,窗还有没有别的功能?(美观)
你见到过的最漂亮的窗是什么样子的?
我知道有一个地方堪称窗的艺术博物馆,大家想不想去参观一下?请跟我来(视频一)
我带大家去的这个地方是?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窗呢?
这些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窗。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苏州园林,去看那千姿百态的花窗,感受花窗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
课题: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魅力花窗
【设计意图:由普通的窗的功能逐渐一步步引出苏州园林的花窗,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花窗的形态及艺术特点。视频的引用可以适当弥补学生对苏州园林的陌生感。】
二、观察分析,探究问题,总结花窗在园林中的作用(5分钟)
苏州园林的花窗有如星星般散落在园林的各个角落。园林中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花窗呢?这个问题小组内先探讨一下,我给大家一点提示,看图片,两面不同的墙和两扇同样的窗.
学生讨论归纳。(1分钟)
师生共同分析并归纳出花窗的主要作用是装饰美化、造景和赏景。
结合图片感受一下:透过各式花窗,看几枝竹叶扶疏,看几朵梅花争艳,看一楼烟雨朦胧,看一池湖水荡漾,使原本熟悉寻常的景象因有了花窗的阻隔而变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倘移步观景则画面更加变化多端,目不暇接。
造园者这种巧夺天工的设计旨在将我们带入一个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天地里,让我们在咫尺山林中也能观赏到无限景致,这就是他们建造园林花窗的本意之所在。
【设计意图:在问题的驱动下结合图片小组探究解决问题,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视觉体验和分析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苏州园林花窗的主要作用是造景、赏景和装饰。】
三、根据提示,结合图片,赏析花窗之美(25分钟)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还只是苏州园林花窗的冰山一角,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视频二)。注意看窗的形状及窗外之景。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些花窗的话你会用哪个字?美,对美的事物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我也觉得很美,美的如花,美的如画。那么这么美的事物是不是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欣赏呀?
1、小组合作发现挖掘花窗所展现的四种美(4分钟)
下面就让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仔细品赏花窗之美。首先,小组同学要先共同完成一个探究任务,看大屏幕,请从以下四个角度并结合手中的图片资料来发现挖掘苏州园林花窗都展现出了哪四种美?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第一美
形式美、第二美
神韵美、第三美
寓意美)、第四美
诗意美。
【设计意图:文字提示是让学生探究有方向再附以图片资料的辅助,学生探究起来就更容易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2、每个小组结合图片赏析四美之一美(5分钟)
花窗中流露出的这四美需要我们用心的逐一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美妙。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文字提示赏析花窗四美中的一美。现在小组要快速做出选择。(有兴趣的同学也可同时探究另外的三种美)。教师针对小组的选择分发图片。
学生根据文字提示再结合图片进行赏析。
3、师生共同赏析花窗之美(16分钟)
我们先请形式美的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分析成果。另一个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补充发言。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赏析形式美。
赏完形式美我们再请神韵美的小组交流一下他们的分析成果。请另一个小组的同学也交流一下。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赏析神韵美。
共同体验一下,翻到课本37页,这个花窗样本来框景,产生了绘画般赏心悦目的效果,而用这个则让景色变得难以一睹全貌,这些造景方法巧妙的赋予了花窗无限的神韵之美。前者叫框景,后者叫漏景。还有一种造景之法,我们来看图片,画面中的这座塔是苏州的另一处著名景观——北寺塔,这是不是园中之物?这就是造园者独具匠心的借景之法。看大屏幕,此景为借景之最佳典范。明代造园家叶成说过:“园林巧于因借”,巧妙的借取园外景物可以极大的扩宽园林的空间感。在我们校园也有这巧借之景。看,……你发现了吗?
说完神韵美,我们再听听寓意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来,另一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赏析寓意美。
你们都探究到了哪些是有寓意的花窗?除此之外民俗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有着一定寓意的?花窗的寓意美可谓是形象诠释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那诗意美小组的同学又是如何品读的呢?来听听他们的表述。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赏析诗意美。
看,这窗外的景色,诗人杨万里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看着窗外翠绿的芭蕉,情思涌动,写下了“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的绝美诗句;诗人李商隐又将思念妻子的情愫寄予了西窗之下,留下了“西窗剪烛”的千古佳话。再像现在这个季节,看这几张图片让我们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
借着这份浓浓的诗意我送大家一个四季花窗:春窗淡冶而如笑,夏窗苍翠而如玉,秋窗明净而如妆,冬窗素雅而如镜。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先小组讨论交流赏析,可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的适当引领不但可以拓宽知识广度还能引发学生再一次的思考与感悟。】
四、二次赏美,加深理解。(5分钟)
伴随着这四季花窗的送出我们的赏花窗之美已接近尾声了,我想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把刚才还没来得及欣赏分析的其它几种美逐一的品味品味,相信大家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悟。
【设计意图:初次赏美有些感受可能会局限于表象,进行二次赏美给学生创造了再一次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更好地理解花窗所散发出的这几种美,并有效地提高本课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小结,提升情感。(5分钟)
苏州园林的花窗有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装点着园林的同时也更能折射出我们中国几百年来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有义务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更有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