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前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前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6 10: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行为
学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2、"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生认真观看,并谈观后感学生认真听讲
播放视频,激趣导课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主题。

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①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②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学生同桌间互相提问。
生生之间合作预习课本,提高合作、自学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师生合作: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学生讨论,解决疑难。教师检验自学结果,帮助释疑。
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讲点拨,加深理解
(一)黄海大战: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二)《马关条约》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3.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个学生演讲,其他学生认真听,总结战争过程。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学生认真听讲。学生认真听讲、记忆、分析。
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回答:(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学生认真读材料。学生回答。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学生尝试总结。
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