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基础达标
1.卫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
(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卫国
答案 B
2.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 )。
A.魏文王
B.李悝
C.吴起
D.商鞅
解析 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改革内容中体现,商鞅变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答案 B
3.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解析 公元前343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 B
4.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答案 A
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 )。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③有利于国
家赋税的征收 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经济交流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项措施是商鞅在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改革,与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 D
6.商鞅变法以农求富,以增强经济实力,下列与之相关的措施不包括
( )。
解析 B项反映的内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与增强经济实力、与农求富无关。
答案 B
7.商鞅变法的奖励耕织法令,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农民阶级利益
B.实现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快俸禄制取代封邑制进程的是
( )。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推行县制
D.实行连坐
解析 封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实行俸禄制,并且皇帝随时可以任免。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
答案 C
9.商鞅在变法中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
( )。
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鼓吹轻罪重罚
解析 法家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严刑峻法,根据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D项正确。
答案 D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8分)[来源:学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6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解题中注意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1)、(2)两问均强调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题目较容易。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