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
A.封建王权的强化
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2.《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来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3.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
4.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 )
①奖励军功 ②重农抑商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5.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
威武的秦军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选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因素。
答案
1.C 2.B 3.C 4.A 5.D
6.(1)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原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7.(1)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战。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土地私有的历史潮流;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观点:商鞅变法用军功特权取代了血缘贵族特权。
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
社会结构:传统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
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的社会风气形成。[
(3)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能分步推进。(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