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6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阐述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反对变法
解析:透过题干信息“不变法”“不易器”体现的是反对变法的主张。
答案:D
2.“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C
3.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由荀子的观点可知,秦国强盛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C项。
答案:C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选C项。
答案:C
5.《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 )
①实现了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②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 ③完成了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④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从经济基础角度考虑,商鞅变法使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私有制转变,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从社会形势上看,秦国的强大,有利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②不符合题意,③不是秦国时的成就。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传统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因素。
答案:(1)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战。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土地私有的历史潮流;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秦国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用军功特权取代了血缘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社会结构:传统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的社会风气形成。
(3)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能分步推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商鞅变法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受时代、阶级的局限,必然会出现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轻罪重罚”和“焚烧诗书”。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
答案:(1)赞扬。
(2)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
(3)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阶级矛盾,是导致秦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