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人教版)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
答案:D
2.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实行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扭转为政之风以缓和社会矛盾
B.推进生产方式变革以促进汉化
C.改革赋税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
D.打击豪强地主以扩大政权基础
解析:“以为官司之禄”,意思是作为官吏的俸禄。孝文帝颁行俸禄制,实际上是为了整顿吏治,以缓和社会矛盾,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答案:A
3.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答案:A
4.(2013·安庆一模)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受之田率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方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答案: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答案: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简要评述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答案: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列图片。
材料二 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不受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受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
解析:本题以孝文帝改革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第(1)题从图中服饰的变化可知是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
第(2)题由材料可知是均田制,回答均田制的作用及结果;
第(3)题比较其共同点,可从结果、原因、实质等方面比较。
答案:(1)说明: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土地制度:均田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共同点: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