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人非工具”
D.理性至上
4.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这一事件不能说明
( )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5.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 )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的手稿
材料二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材料三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结合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分析他翻译《圣经》的意图是什么?马丁·路德此举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出售免罪符 火刑布鲁诺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3)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D 2.C 3.B 4.D 5.D
6.(1)意图: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为了方便德意志人阅读《圣经》,更好地宣扬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影响:拓展了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势力,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2)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各阶层的支持。
(3)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7.(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3)特点: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