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
( )
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B.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2.观察右下图,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所示部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
(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沙皇政府国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3.1861年改革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主要是为了
( )
A.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
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把农民纳入地方贵族的控制
D.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4.
图中的宣言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
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5.为纪念俄罗斯农奴制改革150周年,2011年2月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发行了一枚精制金币。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断裂的锁链”象征着
( )
A.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1861年改革并不完美
C.广大农奴从此获得解放
D.农民对改革并不满意
6.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宁却说它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
这主要是指
( )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二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在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2)材料二中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8.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
1.B 2.B 3.B 4.D 5.C 6.C
7.(1)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2)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
(3)目的: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8.(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2月19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