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09: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选修1(人教版)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1.“……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D.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成为法律上自由的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俄国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没有解决农奴的贫困问题,改革后俄国社会矛盾仍然尖锐。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2.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A项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只能是对旧司法制度的改革,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D项不属于1861年的范畴。
答案:B
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随着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进,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审理案件时有陪审和律师
B.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缩短了服役年限
C.禁止引进西方书籍
D.个人创办的学校增多
答案:C
4.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B、D两项不符合史实;A项仅仅是从经济这一角度来说的。
答案:C
5.(2014·东城区模拟)“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61年改革(  )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
解析:抓住关键词“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说明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扩大了国内市场,故①正确;农民获得了自由,也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②正确;改革内容之一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也就意味着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③正确;改革并未结束沙皇君主专制,故④错误;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在改革之前既已存在,也体现了废奴改革的不彻底性,故⑤错误,据此正确答案选A项。
答案:A
6.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的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861年时得到的土地缴纳赎地费,而且还要缴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担负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
1890
1898
数量(人)
381
000
1
620
000
3
000
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
(1)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农民要“缴纳赎地费”“缴纳各种地方税”“还要担负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及表格数字的比较等说明俄国农民在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方面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条件。
第(2)题通过材料“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等信息归纳即可。
第(3)题通过比较材料,主要从农民角度分析概括。
答案:(1)提供了资本(土地和资金)、劳动力以及商品市场。
(2)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且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总产量增长迅速。
(3)原因:司法改革在农村进展缓慢,农民依然遭受贵族欺压;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阶级矛盾尖锐。
启示: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工业化进程中要关注农民利益。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请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目的——对外争霸,对内维护统治;结果:战败;影响:激化矛盾,导致国际地位下降。
第(2)问考查的是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第一小问:举措是推行农奴制改革;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第三小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方面考虑。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