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戊戌政变
基础达标
1.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 )。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C.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解析 A、B、C三项是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的是D项,因为袁世凯是自己出卖维新派,而非受他人指使。
答案 D
2.维新派竭力游说外国公使,希望得到支持,结果无果,这说明
( )。
A.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
B.维新派实力弱小
C.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D.列强与守旧势力关系密切
答案 C
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 )。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解析 本题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项。题干中明确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项。
答案 D
4.袁世凯两面派手法的主要表现是
( )。
①对维新派和光绪帝信誓旦旦 ②掌握新建陆军 ③暗中与守旧势力勾结
④支持维新变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在维新变法过程中袁世凯对待维新势力和守旧势力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只有①③符合要求。
答案 D
5.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杀害了倡导维新变法的六位人士,其中有(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答案 D
6.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7.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 )。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 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深刻全面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评价戊戌变法运动。
答案 A
8.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9.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解析 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
“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答案 C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8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6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历史史实,要求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要全面地把握,针对题目要求在做题时需要注意。第(1)问,题目中规定:“根据上述材料”,因此在做题时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特别是关键句子如“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
(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富强可驾万国”。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变法的背景。同时题目还规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因此解答题目要将该事件放在特定的大环境中将前后历史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甲午战败,中国危机加深这一考点来。第(2)问是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题目要求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因此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进行解读,明确关键语句的含义。
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
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
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