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课
习题
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6X4分=24分)
1、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x=4t-2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该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A
4m/s和-2m/s2
B
0和2m/s2
C
4m/s和-4m/s2
D
4m/s和0
2、汽车进行刹车试验,若速率从8
m/s
匀减速至零,须用时间1
s
,按规定速率为8
m/s
的汽车刹车后拖行路程不得越过5.9
m,那么上述刹车试验的拖行路程是否符合规定(
)
A.拖行路程为8
m
,符合规定
B.拖行路程为8
m
,不符合规定
C.拖行路程为4
m
,符合规定
D.拖行路程为4
m
,不符合规定
3、一物从高
h
处自由落下,运动到P点时的时间恰好为总时间的一半,则P点离地高度为(
)
A.
B.
C.
D.
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1秒末速度为6m/s,2秒末速度为8m/s。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初速度为4m/s
B
加速度为2m/s2
C
任意1s内速度变化2m/s
D
第1s内平均速度为6m/s
5、航天飞机着陆时速度很大,可用阻力伞使它减速.假设一架航天飞机在一条笔直的水平跑道上着陆,刚着陆时速度为120
m/s,在着陆时同时打开阻力伞,加上地面的摩擦作用,产生大小为6
m/s2的加速度,则这条跑道的长度至少为( )
A.120
m
B.1
200
m
C.720
m
D.7
200
m
二、双项选择题。(5X6分=30分)
7、如图3所示为一物体沿南北方向(规定向北为正方向)
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A.3s末物体的位移达到最大值
B.3s末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C..物体的运动方向一直向南
D.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一直向北
8、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则正确的是(
)
A.3
s内位移大小为45
m
B.第3
s内位移大小为15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9、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5
m/s,1
s后速度大小变为12
m/s.则该物体在这1
s内的加速度大小( )
A.一定为7
m/s2
B.可能为17
m/s2
C.可能为7
m/s2
D.一定为17
m/s
10、某一时刻a、b两物体以不同的速度经过某一点,并沿同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A.a、b两物体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B.a、b两物体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C.a、b两物体位移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D.a、b两物体位移之差与时间平方成正比
11、一个物体以v0
=
16
m/s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第3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三、实验题。(12分)
12、某同学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了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L2-3-5所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次点.图中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
图L2-3-5
试根据以上数据
(1)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__________m/s2(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出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D=____________m/s.(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3)求出打下A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A=__________m/s.(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0.80(在0.79~0.81之间均可)
(2)0.56
(3)0.32
四、计算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20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速度大小为v0=5m/s,关闭油门后汽车的加速度为a=-0.4m/s2。求:
(1)关闭油门后到汽车位移x=30m所经历的时间t1
(2)汽车关闭油门后t2=20s内滑行的距离
14、(14分)一辆汽车正以v0=30m/s的速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驾驶员突然发现正前方约50m处有一个障碍物,立即以大小为8m/s2的加速度刹车。为了研究汽车经过2s是否撞上障碍物,甲、乙两位同学根据已知条件作出以下判断:
甲同学认为汽车已撞上障碍物,理由是:
在2s时间内汽车通过的位移
乙同学也认为汽车已撞上障碍物,理由是:
在2s时间内汽车通过的位移
问:以上两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错误的原因,并作出正确的解答。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