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2-08 08: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l两个有用推论;
(2)列出物理方程,通过数学手段解题;
(3)学会把实际物体的运动抽象为物理模型并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一物多过程的题目特点及解题思路
(2)让学生领悟到题目可以一题多解,体验一提多解的乐趣;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分析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自生活,生活中应用物理,提高学习的兴趣;
(2)通过汽车行驶与物理学规律关系的探讨,理解物理与社会的关系;
(3)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遵守交通规范的良好习惯。
2学情分析
(1)
学生完成了第三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
,位移公式S=V0t+12at2
和推导而来的速度位移公式V2t V20=2aS及平均速度位移公式S=V0+Vt2t,但不太熟练。
(2)学生们刚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同时,很多同学只满足于只要能将题目解答完就行了,很少会深入思考、分析总结,找出最佳的解答方案。
(3)
学生了解一般的安全行车要求:如不要超速、不要酒后驾驶、要保持一定的行车距离、不可疲劳驾驶。但要知识感性层面的认识,则缺少应用物理知识的科学论证。
(4)学生对与生活联系紧密且有一定了解的行车安全问题会感兴趣,给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部分学生物理基础差,在探究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实际物体的运动抽象为物理模型并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
(2)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认识图象法的便捷性。
教学难点:
物理模型的建立以及一题多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观察图片】随我国经济发展,2015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为2459.8万辆,我国汽车产销总量继续居全球第一位。
【观看小段视频】车多路容易堵,交通事故也频发。
【教师提问】造成交通事故有那些原因 举出几条安全行车的注意事项
活动2【讲授】讨论一:为什么保持车距
【讨论】为什么汽车在行使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例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才停下来,问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
【分析】获取信息-->建立情景-->寻找解题公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知三求二”)-->求解、讨论(解法一:位移公式S=V0t+1/2at2)
【提问】是否有其他方法解答
解法二:用速度位移公式V2tV2=2aS
解法三:用平均速度公式S=V0+Vt2t
解法四:图像法(面积表示位移)
【总结】不同解法的差别与最优解法的寻找
【讲解】提出刚才例1的理想化并提出现实中存在反应时间概念
【变式1】例1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0.5s该汽车有安全问题吗
【总结】一物多过程的题目特点及解题思路
活动3【活动】讨论二:为什么不允许酒驾
【讨论】为什么不允许酒后开车
【变式2】若驾驶员酒后开车,反应时间为1.5s,上述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活动4【活动】讨论三:为什么不允许超速驾驶
【讨论】根据不同的道路或道路周边环境,对行驶车辆都有一个最高速度的限制,不允许超速。
【例2】(多项)汽车在路面上行驶速度为40km/h,若驾驶员反映时间为0.9秒,刹车时加速度大小为6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距离约为10m
B.刹车距离约为10m
C.刹车距离约为20m
D.停车距离约为20m
【观察与归纳】对例2进一步的探讨,观察课本P40图2-4-1,发现车速越大,停车距离越大,所以不允许超速驾驶
活动5【活动】讨论四:为什么禁止疲劳驾驶
【提问】为什么禁止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活动6【活动】反映时间测试小实验
利用直尺测试反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映时间的概念,体验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性,提升物理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