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3.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2-08 11:1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2.理解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3.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物理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能自主探究验证猜想。并总结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2.理解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3.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物理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能自主探究验证猜想。并总结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容易跟一对平衡力混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难点
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当踢足球的时候,假如你没有穿鞋,脚尖用力猛踢足球,你的脚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脚会感到痛。
教师:脚会疼。可是,当脚尖用力踢足球时,是脚尖对足球有一个力的作用,为什么脚尖会感到疼呢
学生:思考回答----球对脚尖也有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恩,很好,当脚尖对足球有一个力的作用时,足球同样也会对脚有一个力的作用,这也就是脚会感到疼的原因。
活动二:
教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这种感觉。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然后稍微用力拍一下桌子。
学生:学生用力拍桌子。
教师:大家的手有什么感觉啊
学生:感觉到疼。
教师:好,手会疼。当我们用力拍桌子时,是手对桌子有一个力的作用,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手反而会感到疼呢
学生:思考回答----桌子对手也有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很好,因为手对桌子施加一个力的作用的时候,桌子同时也会对我们的手施加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发现: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一个力的作用的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板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定义
教师: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我们把物体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外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教师: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定义的内容。
1、定义涉及到几个物体——2个(A、B物体)
2、定义涉及几个力的作用——2个
教师:既然有力的存在,就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时,A就是施力物体,B就是受力物体。同时,B物体也会对A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这时B就是施力物体,A就是受力物体。如果我们把A对B
的力叫做作用力,那么B对A的力就叫做反作用力。反过来,如果我们也可以把B对A的力叫做作用力,A对B
的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举例:踢球、推墙壁、桌面上的物体:(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可是在“以卵击石”的现象中,鸡蛋去碰石头,鸡蛋给石头力的作用的同时,石头也会给鸡蛋施加力的作用,这对力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鸡蛋和石头的命运会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鸡蛋“粉身碎骨”,而石头却“安然无恙”,既然这样,那是不是就可以认为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板书: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提出问题
(1)是否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猜想:
同时产生
(2)这两个力的性质是否相同
猜想:
相同
Ps:如果力产生的原因相同,我们就说他们是同性质的力。
(3)这两个力的受力物体是否相同
猜想:
不同
(4)这两个力的方向是否相同
猜想:
相反
(5)这两个力的大小是否相等
猜想:
相等
2、学生分组实验(两人一组)
实验器材:每组弹簧秤两个
思考:两位同学间的这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如何
(1)一个同学不动,另一个同学水平拉动弹簧测力计
猜想:F1
=
F2
Ps:一个同学缓缓拉动弹簧测力计,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2)两个同学水平方向相互对拉弹簧测力计
猜想:F1
=
F2
Ps:两个同学同时缓缓拉动弹簧测力计,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通过实验,回答上面的5个问题。
实验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
两个
物体上,大小
相等
,方向
相反
,
同时
产生,
同时
消失,性质
相同

板书:异体、等大、反向、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性质相同。
教师:以上实验结论也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板书:牛顿第三定律
四、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总是”这两个字,“总是”就意味着不管在任何时候、物体处于何种状态(不管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例1:人在沼泽地上行走时容易下陷,若人下陷的过程是先加速后匀速运动,下列的判断正确的是(
)
加速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加速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小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先大于后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小总是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五、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举例:1、划船时,用桨向后用力划水,桨给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水就给桨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船前进。轮船的螺旋桨也是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轮船前进。
2、人造卫星和火箭升空,燃料被点燃后向后喷出气体,喷出的气体同时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升空。
讨论与交流:
教师:有人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可能分出胜负。而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三定律 如果让比赛的一方站在一艘船上,另一方站在岸上进行比赛,结果又会如何 从上面的结果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不违背牛顿第三定律;站在岸边的一方会赢;
教师:在拔河比赛中,得胜方之所以会赢是因为他们的脚与地面的静摩擦力大于绳子对他们的拉力;而失败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脚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小于绳子对他们的拉力。这两队力都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不违背牛顿第三定律。无论是胜方还是败方,人拉绳与绳拉人的力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对力不能决定胜负。
六、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教师: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大家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而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力平衡。那么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还是两个物体上
学生:一个物体上
教师:简单说就是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那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教师从大小、方向等几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作用的物体
力产生的效果
力的性质
同时性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相等
反向
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不可以抵消
一定相同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二力平衡
相等
反向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可以抵消
不一定相同
没有同时性
教师:一个物体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请先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指出哪两个力是平衡力,再分析物体与桌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生: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桌子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放在桌面上对桌面有一个压力的作用,同时桌面对物体有一个支持力的作用,他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七、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2)三个性质:异体性、同时性、相互性;
(3)四个特征:等大、反向、共线、同性质
2、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八、课后作业:课本7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本课要求如下: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2、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中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正确理解产生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产生反作用力。难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结束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后,我对本节教学的反思感受如下:
自我感觉上得较好的地方是:一、课前准备较为充分。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消化,整理了各知识点的脉络。二、课上列举了生活中的大量事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都较好。三、课堂引入比较好。四、学生装较好的掌握了牛顿第三定律,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一些现象。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1、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过高,讲解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之后,没有特别强调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没有强调突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重点不够突出,没有特别强调,以便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在做探究实验时,没有做演示实验示范一下给学生观看,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强调不够突出。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发表一下实验探究后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4、在讨论拔河比赛的问题中,讨论不够深入,只停留在简单层面上。建议以后讨论拔河时,应该进一步讨论一下拔河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内容稍微多了一些,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联系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