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
新华网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赵兰英报道)2005年10 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 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1918年入成都青年会的英文补习学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业学校。在校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洗礼。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的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开始使用笔名“巴金”。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的“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中国文学的丰碑。代表作还有《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简介《随想录》
巴金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小说创作逐渐转向散文创作。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经历“文革”后,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感情更内敛,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共5部病中集?随想录?探索集?无题集?真话集)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该作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被认为代表上世纪后期中国散文最高水平。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其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巴金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亏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小狗包弟》完成于1980年1月4日。
巴金小狗包弟巴金朗读:注意字词(标注四声)作揖yi
租赁lin
叱骂chi
解剖pou
堕入duo
绿草如茵yin
篱笆liba
缉拿ji
编辑ji
坠zhui落
拍摄she
揪斗jiu
创伤chuang 小狗包弟(情况)
姓名 生年
曾用名 卒年
国籍 籍贯
现居地
特征
÷
经历
姓名 包弟 生年 解放前
曾用名 斯包弟 卒年
国籍 籍贯 日本
现居地
特征
经历 文革中中国上海 日本种黄毛小狗。
爱干净,讲卫生。
可爱,会作揖讨糖果。
温顺,不咬人。解放前,随瑞典主人在上海生活。
解放初,瑞典主人离开中国,被转赠中国房东。
房东北上首都,再次转赠,新主人是巴金。
1963年,日本通讯社拍关于巴金电视片,被拍摄。
由起女士问候包弟。
1962年春节期间,巴金外出广州过年,包弟每天在房门等候。1966年,小孩恐吓要杀狗.
巴金被迫将包弟送到医院手术台,交给科研人员解剖. 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1)包弟的来历(2)包弟在“我”家的七年时光(3-6)包弟惨遭厄运(7-9)我永远的伤痛(10-13)文章内容文章的思路序幕:(1)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开端:(2)小狗包弟的来历
发展:(3-6)包弟和家人间亲密接触
高潮:(7-9)痛别包弟
结局:(10-13)作者的忏悔情感发展线索 —— 悲伤
—— 欢快
—— 忧虑
—— 轻松
—— 沉重
—— 歉意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与小狗的亲密接触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 送走了包弟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 至今不能释怀(事)(情)虚写实写叙事线索—— 我------, 我---- 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请大家将这其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
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思考? 研讨: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①从思路结构等章法上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由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②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形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是普遍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从写作效果说,暗示了小狗包弟后来的悲惨命运。④ 情感基调的奠定:感伤忏悔。家人外出旅游包弟在门口等侯归来
阅读文章的第三部分(3-6段)找出写了包弟和亲人亲密接触的几件事?用意是什么 见到陌生人吠一阵就跑开了(正面)特点是: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用意: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
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在客厅里和客人作揖聊天(正面)拍摄包弟的镜头日本女士过问包弟的情况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 研读第10段:讨论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有一种甩掉包袱 的感觉?
2。作者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
3。为什么作者反而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
4。作者为什么瞧不起自已,不能原谅自已?1.如何理解作者有一种甩掉包袱 的感觉?小狗送走后不用担心红卫兵来抄四旧了2.作者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包弟给我的生添了许多乐趣抄四旧四旧意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合称、统称,含贬义。源于林彪的“五·一八”讲话,由《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1966年6月1日)第一次明确提出,为《十六条》所肯定,又是林彪“八·一八”讲话中提出的号召。 批斗大会3.为什么作者反而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对不起小狗包弟的内疚复杂心情4.作者为什么瞧不起自已,不能原谅自已?作者一心只想到自已的利益而不顾包弟的死活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巴金是一个善良正直勇于解剖自已,自我反醒自责自省的作家.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探讨??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明确:一、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 (“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二、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意义: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是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探讨?揭露文革的罪恶 表现作家严于解剖自己的
可贵精神呼唤人性,讴歌人性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 ——(著名作家)冯骥才 认识自己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
“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 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
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芦映太阳。
——巴老,您走好!我惟一的心愿是:
化作泥土,留在人
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被中央电视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光荣称号,结合对《小狗包弟》中巴金的认识,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巴金颁奖辞有关“忏悔”的文章及文字1.宗教忏悔文章:
1)南无归依佛 南无归依法 南无归依僧。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南无旃檀光佛。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南无慈力王佛。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南无慧威灯王佛。南无大慧力王佛。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南无金海光佛。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南无宝光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光德佛。南无功德华佛。南无财功德佛。南无善名称功德佛。南无善游步功德佛。南无周币庄严功德佛。南无宝莲花善住娑罗树王佛。(佛教)2)当我们来到神的面前,
默默地省察自己。
回想以往的年日里,
蒙了多少恩典,
有多少时间奉献给你,
亲近与你。
有多少事上,
体贴了你,
使你心欢喜。
主啊,主啊,
我亏欠了你,
我真亏欠了你。
求主再次洗净我们,
怜悯我们。(基督教)
奥古斯丁——《忏悔录》(394~400)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 ?卢梭——《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写作背景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忏悔录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让-雅克·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
《忏悔录》就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样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怎么会不充满一种逼人的悲愤?它那著名的开篇,一下子就显出了这种悲愤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不管你是谁,只要我的命运或我的信任使你成为这本书的裁判人,那么我将为了我的苦难,仗着你的恻隐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抹煞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也不要为了照顾我身后的名声,埋没这部关于我的未被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可靠记载。最后,即使你曾经是我的一个不共戴天的敌人,也请你对我的遗骸不要抱任何敌意,不要把你的残酷无情的不公正行为坚持到你我都已不复生存的时代,这样,你至少能够有一次高贵的表现,即当你本来可以凶狠地进行报复时,你却表现得宽宏大量;如果说,加害于一个从来不曾或不愿伤害别人的人,也可以称之为报复的话。《忏悔录》?- 托尔斯泰作品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有关“忏悔”的名言忏悔,是心灵真心愿意悔改。? 忏悔,是真心为自己的过去懊悔。? 忏悔时的确是真心的。在行事时,却因为肉体的恶习而犯罪。? 忏悔属于心灵,犯罪属于肉体和小我。无数次的真心忏悔,让情欲消灭。? 人通过心灵的真心忏悔,驶向圣洁。完全的圣洁是弃绝肉欲。永远轻盈。? 忏悔是幸福的,因为他迎来心灵圣洁的新境。犯罪后,难免忧伤,一切肉体的放纵,都要以深刻的忧伤为代价。? 忏悔让人走向圣洁。? 犯罪后的忧伤,使人弃绝罪,忏悔后的轻灵和圣洁,使人走向圣洁。? 灵魂就是在忏悔中长进。圣洁就在忏悔后诞生。? 忏悔前与忏悔后是两重天。前面是大地的黑暗,后面是上天的恩临。? 忏悔是好人为坏事缠累而懊悔。是心灵在肉体里掘起。是蓝天的降临。是灵性进步之梯,是上帝的召唤,是良心的扩长和清洁,是心灵走向秩序的通道。? 一个时代如果好人沉默,这个时代是一个沉重的时代。? 忏悔是让暗中的事在上帝和人面前曝光,弃恶行善,为罪卑微自己。? 真正的忏悔是弃恶行善,是进步的阶梯。? 顺境中我的忏悔之心安眠,犯罪后,真心的忏悔,让我梦中苏醒。? 忏悔是肉体的淫后,走向上帝圣洁的贞。? 忏悔是心灵的痛悔,是人人格分裂产生犯罪后走向贞洁的必由之路。? 忏悔让肉体消灭,让心灵扩展,让爱起飞,让梦苏醒,大地驶向蓝天。? 忏悔的过程是心灵面向上帝,是承认自己的罪,必得上帝的赦罪,而重新有一个安舒的天。? 忏悔是人真心悔罪,上帝赦罪,是人认识自己的败坏,认识上帝无限爱的途径。? 经过自己真心的忏悔,灵历增加,灵性进步,大地缩小,上天扩张。? 忏悔是向真实而赦罪的耶稣认罪悔改,而认识上帝的真实,心灵获益。向社会忏悔,走错方向。因为社会根本上是死的。? 忏悔因真诚而受上帝悦纳,人因上帝真实的赦罪,而得洁净。? 忏悔是罪在心灵的灭绝,是人自由的开放,是对上帝对我们爱的理解及我们对上帝爱的开放。? 忏悔中,自我不断卑微,直到看死自己。? 忏悔的过程是对自己绝望的过程。? 忏悔的总结是我死,无云的蓝天在飘扬。? 忏悔中让人认识肉体是邪恶的,小我是荒谬的。? 忏悔中认识上帝的真实和他的无限爱。
烽火卢沟桥勃兰特的下跪漫天的“污云”小泉“拜鬼”德总统称赞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伟大”
中新网12月8日电? 40年前的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砰然一跪令全世界为之动容。
40年后的同一天,现任德国总统武尔夫再度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称赞这一历史性的下跪是伟大的和解姿态。
“这样做,是因为语言已失去了表现力”
“德国之声”报道称,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正式的访问日程中包括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逗留数分钟。在那里,他为当年起义的牺牲者敬献了花圈。在拨正了花圈上的丝结之后,勃兰特后退几步,突然双膝下跪。这一举动事先没有计划。据说事后勃兰特说:“我这样做,是因为语言已失去了表现力。”
德国总理下跪谢罪的画面传遍了全世界,在德国国内也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人批评指责,但更多的是尊敬。当时担任德国内政部长的根舍这样回忆道:“我被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勃兰特以他全部的人格,向每个人做出了明确的表述。”
2010年12月7日,武尔夫当天在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主办的活动中发表讲话说,勃兰特通过他的一跪,代表德国人向数百万大屠杀受害者——其中大多数是波兰公民——表达了无与伦比的尊重。
武尔夫说:“他(勃兰特)承担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上的责任。由此产生了一个不同的德国人形象、一个不同的德国、一个自由民主和平的德国形象,它寻求与邻国的和解。”
他说,当年只有11岁的他对勃兰特的下跪印象深刻。勃兰特谦卑、寻求和解的举动至今让人们铭记在心。 惊世一跪显真心 德波和解掀崭新一页
40年前,勃兰特访问波兰并不是寻求宽恕,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希望促成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0年12月7日签署的《德波协定》首次承认了波兰的领土完整。于是,勃兰特做了一件他的前任拒绝做的事情:他承认了奥德-尼斯河为德波国界。
波兰历史学家特拉巴这样说到:对波兰而言,这一协定至关重要,因为德国首次承认了波兰的西部边界。此后勃兰特的下跪谢罪,则超出了任何人的期待。这一举动成为欧洲实现和解的象征,成为东西之间、德国同波兰之间和解的象征。
自此之后,两国间互换留学生以及在经济、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利用这一契机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莱特在20年前选择了攻读日尔曼学,波兰转型之后他成为首任驻德大使。他回忆道:“那是一个前往新世界的发现之旅。这个协定第一次给波兰人提供了前往西德的奖学金。它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社会方面的意义,今天来看,都是无与伦比的。”
后来人则将这一势头发扬光大,德国现任总统武尔夫就表示,他和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希望在两国签署《华沙条约》40周年纪念日这天,寻求德波关系“新的开端”。
历史何曾相似 现实大相径庭
尽管德波的和解令世界感到鼓舞。但时至今日,历史经历相似的东亚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日本至今还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抚平战争给亚洲邻国造成的创伤;而隐藏在韩国、朝鲜、中国及许多东南亚国家民众心头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我们无法将此与德波及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相提并论,但当和平和发展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旨,人们不禁要问:东亚各国还要背负多少历史羁绊蹒跚前行? 死不认错
?????????????????? ?文/张定良?
????“中国人大多数死不认错”这是柏杨先生说的话。
????敢讲真话、风趣幽默、文风犀利的柏杨先生走了。悲痛之余,想到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鞭挞的中国人的丑陋一面,其中对“死不认错”感触尤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认为,就是圣贤,也有过失。要在能“闻过则改”,也就是认识错误,及时改正,绝不“死不认错!”。柏杨先生说得对,他说:“我们能不能复兴我们的民族,要从我们能不能承认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错误开始。假如连缺点、错误都不承认,又怎么改革?怎么进取?”
????柏杨先生走了,这死不认错的陋习还在,还在猖獗!如若不信,请看一年一度的总结,或几年一届的报告。洋洋洒洒讲的是成绩斐然,当然都是正确,从来没有说做错了几件事的。实在不能掩饰的,也说是“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是客观,不是错误,千万不要理解成因为某错误而使问题产生而存在。即使写存在问题,也是“空对空导弹”,写得略而且虚。所谓略者,三言两语一笔带过;所谓虚者,只是“尚有不足”、“有待提高”、“有待改进”而已。
????死不认错!如此而已!
?
《丑陋的中国人》
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 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艺术
特色
自然“自然流畅”的叙事抒情方式。
故事进展自然顺畅。
语言朴素自然。
自然中有潜藏的起伏跌宕。写作启发:训练眼力,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以小见大。
表达真情。
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
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发愤抒情的文艺观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西汉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