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6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2-07 07:4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6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够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掌握地球各种水体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规律;
3.
培养学生利用图示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材共有三个知识模块: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性

连续、不规则;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台风登陆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来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一是水圈的特点,二是水循环的原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为什么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生: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师:
地球上
71%
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有
13.6
亿
km
2
,因此地球又被人们
称为是“水的行星。”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吗?
[学生讨论]
(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活动2【讲授】二、阅读图表,明确概念内涵 
师:
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就一直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
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师: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你能说说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学生讨论:
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生: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展示“水圈的构成图”]读图明确水圈的构成特点,并要求学生用“结构图描述水圈的主要构成。”
教师帮助学生完善水圈的构成图。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
通过讨论、读图思考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图表加以归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阅读材料]南极的冰山。
师:
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水圈中,
陆地水体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水量仅为全球的
3.5%
,但它自然界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而这些陆地上的水体尤其是淡水,主要集中于冰川,
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据科学家计算,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0.3
%,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
利用阅读材料,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
活动3【活动】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
承转
]
水圈具有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
因此各种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给的。
[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观察思考:
(1)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生归纳: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展示“地下水和河流水的关系”]
[思考]:河流水与地下水有着怎样的补给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
[归纳小结]
]
由图可以看出河流水和地下水补给是相互的,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潜水补给河流
地下水补给是可靠而稳定的。
[进一步思考]
(2)
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湖泊起了泄洪的作用。可见湖泊对河流有着调蓄作用。
(
利用示意图,让学生自主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
[承转]就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冰川水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体,谈谈它们的转化和意义,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如何发生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又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个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情境创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呢?
[教师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图上找出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标出每个环节的含义。
2.
在示意图上,画出海陆间水循环四个主要环节的循环运动方向,并在图上注明含义。
师:
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吗?
生:
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
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要求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易模式,并在图上标出各个环节的含义。
(
转绘图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阅读探究]展示台风登陆图,学生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师:
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地运动更新着的,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来说,水资源的总量是稳定不变的呢?以溧阳市为例,我们如何衡量本市各年水资源的变化呢?(停顿)好,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本市水资源的变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呢?
生:
应考虑一年中新增的水资源和减少的水资源。
[进一步引导]非常好。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可引起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呢?

学生讨论]引起水资源增加的因素有本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和地下流入本区的水资源;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因素有本区的蒸发、地表和地下流出本区的水资源。
[引导]大家能否给出一个计算本区水资源变化量的公式。
生:
水资源的变化量
=|
降水量
+
流入量
-
蒸发量
-
流出量
|
师:
设计这个公式的依据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
师:
可以这样说: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水文学家们给出的一个重要原理
——
水平衡原理。
[引申]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地区,如果将其扩大到一条外流河的整个流域,那么就没有径流量的流入,公式即可变为:储水变化量
=
降水量
-
蒸发量
-
径流量。如果是一条内流河的流域,那又如何呢?这次还得去掉径流量。
[阅读图表]展示全球水平衡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海洋、陆地外流区域、陆地内流区域、全球的水资源变化量。
师:
这说明什么呢?
[归纳]在自然界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例出发,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
活动4【作业】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师:
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在沿海的
A
地和内陆
B
地,水循环对这两地气候、水文、植被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海陆间水循环时
A

B
两地的影响有所不同。沿海
A
地降水多,植被繁茂,地表径流丰富,且对地貌塑造作用强烈。而深居内陆的
B
地降水少,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也相应的减弱。由此可见,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提问]
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之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后回答。
生:

由此可见水循环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维持全球的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什么影响呢,请举例说明,并运用刚学习到的水循环原理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完成活动。
关于

活动

栏目的教学,活动
1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
对于活动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示。同时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师生小结]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会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地表水的拦蓄、灌溉、将地下水抽取到地表、跨流域调水、对森林的砍伐、减小湖泊面积、开发沼泽等。人类的这些影响对于水资源来讲大都是弊利并存,有的甚至是弊远大于利。因此,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否则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树立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

评析
】:
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地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图例课件,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理解水资源的含义及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类型。对于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由于这一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让学生读书、读图、并且画图,协助学生理解水的运动转化原理,理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特别是地下水对河流水的补给。通过引用一些事例资料,采用“读、讲、议”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水体的运动、转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同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做到真正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资源和全球观念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资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