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课《空气的成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它占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节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
课本内容分三部分:
1、活动过程: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2、自由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拓展活动: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三、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2.知识掌握: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氧气能支持燃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2、通过互联网查阅知识,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教法以问题---实验探究法、演示法;
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查阅资料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去底饮料瓶、水槽、培养皿(玻璃片)、蜡烛、打火机、木棒、烧杯、高锰酸钾、电脑等上网设备。
学生准备:红色水。
七、教学过程
(一)网络视频:从生活入手,拉近师生距离,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今天从网上看到了一段视频(爬山的人),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
剧烈喘气—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爬山运动需要大量的空气。
这和空气的成分有关。(板书)
同学们,为什么爬山需要大量的空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空气的成分。
(一)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两根同样长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把两根蜡烛同时都点燃,这两根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怎样呢?
生1:一样长
生2:不可能是完全一样,但相差不会太多。
2.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同时把小杯子和大杯子分别罩在燃烧着的两根蜡烛上,又会怎样呢?
3、学生分小组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并说出猜测的依据。
猜测情况预设:
生1:小杯里的先熄灭,因为小杯子里空气少,大杯子里空气多。
生2:两个杯子里的蜡烛同时熄灭,因为它们都有空间。
4、教师演示:小杯子里的先熄灭,大杯子里的后熄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
5、思考:为什么同样长的蜡烛,小杯子里的先熄灭,大杯子里的后熄灭?
生1: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长。
生2: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
(教师板书:空气多燃烧时间长,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6、、教师小结:如果蜡烛不罩杯子,暴露在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会有源源不断的空气补充,它们会一直燃烧,直到蜡烛全部燃完。刚才同学们说大杯子中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那就是说,物质燃烧必须有空气,空气能支持燃烧。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空气支持燃烧,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1)提出问题: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
生1:大杯子和小杯子中没有空气了。
生2:还有空气,但是变少了。
讲述:有的同学认为大杯子和小杯子中没有空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有的同学认为还有空气。可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为了弄清哪些猜测是对的,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好吗?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①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教师提示:空气能占据空间,只要空气没有了水就会进来。)
②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③教师出示实验方案。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分组实验;
①分别将两根粘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放到水槽中,点燃其中一根蜡烛。
②将两个带盖去底的塑料瓶垂直地罩在蜡烛上,到底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大家动手做做看。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生1:蜡烛慢慢熄灭,瓶子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且高的不多。
生2:没有点燃蜡烛的瓶内没有水进入。
(5)提出问题:大家观测到这些现象后,有什么思考或疑问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设:
生1:塑料瓶内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生2:水为什么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止了?
生3:没点燃蜡烛的瓶内水为什么没有上升?
有没有同学能解释这些问题?
生1:没有点燃蜡烛的瓶内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水进不去;
生2:蜡烛燃烧后瓶内的空气减少了,水就涌进去占据了腾出来的这部分空间。
生3:燃烧需要空气,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6)教师小结:只有一小部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
2、实验探究: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出问题:现在杯内还剩下大部分空气,它能不能支持燃烧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学生: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2)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一下?
(3)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指导:我们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现在瓶内水面高于水槽里的水面,如果空气迅速进去把水挤出来,瓶子里就不只是现在的这部分空气了。这样就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怎么办?)
(4)交流实验方案:先往水槽里倒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水面。一人拧开瓶盖,一人划燃火柴,将木棒放在瓶口试一试,看是否继续燃烧?
(5)实验验证,教师巡回指导【做好实验】
(6)实验结果汇报:火柴熄灭了
思考: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学生: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7)教师:总结这两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幻灯出示)
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另一种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你认为空气中还有其它成分吗?
3.将实验结论与科学家的实验对比:
这个结论和100年前一位科学家的结论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是一模一样的,现在让我们走进互联网,看看这位科学家是谁,他是怎样完成这个实验的。(18世纪70年代法国的科学家拉瓦锡通过这样一个实验装置验证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个发现之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深信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后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于是,才有了今天对空气成分的界定。)
(三)、实践应用,交流提高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1.体验生命与空气的关系。了解了空气的成分,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短时间内憋气谈感受;
学生: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人的呼吸需要空气。
学生在教室内做短暂的剧烈运动:如原地下蹲10次,使劲往高处跳10次,运动完谈感受;
学生:活动越剧烈,需要的氧气或者空气越多。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在登山时为什么气喘吁吁了吧?
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空气的应用。【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氧气有哪些用途。
3.
了解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类离不开空气。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动画片,跟随空气宝贝去旅行吧!【环保教育: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节能减排的宣传员吧!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是什么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这两部分都是对前面探究活动的延伸,是探究获得新知的生活应用,培养学生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网络视频引入新课,让孩子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其境地感觉到人们运动后对空气的需要量增大。这一教学环节从生活入手,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入了新课。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与验证中得出了空气至少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我又适时地让孩子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和空气成分的组成。孩子们通过网络了解了拉瓦锡,验证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既是对学生实验结论的肯定,也让学生具有了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然后,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用途。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培养了学生获取资料、信息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采取实验与网络信息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