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市第二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乌海市第二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6 18: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

朝人,
家。诸葛亮,字
,曾隐居隆中,后做
丞相。
【知识链接】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1、给加点字注音

为《梁父吟》














猖獗



存恤
民殷国富
帝室之胄诸

箪食壶浆
乐毅
汉沔
2、词语解释
①、第1段词语解释。

陇亩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②、第2段词语解释。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③、第3段词语解释。
由是



乃见


汉室
倾颓窃命

度德量力


猖獗



④、第4段到完词语解释。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唯…,抑亦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此用武之国


险塞天府之土

暗弱

存恤

信义

总揽
岩阻

夷越
修政理

箪食壶浆
诚如是

3、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翻译: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翻译:
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
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翻译:
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翻译:
 
⑦.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
 
 ⑧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
二、探究展示
1、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谓先主日(
)君谓计将安出(


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遂用猖獗(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因屏人曰(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贤能为之用(
)谓为信然(
)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


遂用猖獗(
)然操遂能克绍(


时人莫之许也(
)先主器之(
)此用武之国(
)孤之有孔明(


则名微而众寡(
)挟天子而令诸侯(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3、句式
(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翻译:
(2)省略句。君与俱来。
翻译: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
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7、诸葛亮隐居山林的原因是
(用原文答)他“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
。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8、“凡三往,乃见。”即是成语
的故事。表现了刘备的
9、开头的几段及结尾的两段对诸葛亮的刻画,主要采用了
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的
三、练习反馈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