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课型】新授课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出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运用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征。(重点)
2.利用亚洲地形图、亚洲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
亚洲的河流特征。(重点)
3.简述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
4.识记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季风气候的特点,识记主要的河流名称及流向。(重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课件出示的图片,思考为什么在亚洲同一时间里,亚洲各地会出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综合观点是:各地景观不同主要是各地存在气候的明显差异。
通过自然景观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过渡
是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最大的原因是各地气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气候的差异也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地形、地势有关,本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亚洲的气候特征和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气候复杂多样
(一)自主探究老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读课本P10图完成下列要求:1.
读亚洲气候图,找出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
各属于哪个温度带?2.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亚洲缺失哪两种气候类型?3.
亚洲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为什么?展示空白地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二)合作探究4.通过以上内容你能否总结出亚洲的气候特点?(总结):刚才大家回答得都比较好,下面大家请看提示,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呢?
亚洲地跨寒带、温带、热带
气候多样
气候复
面积广大,距海远近不同
气候多样
杂多样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多样
学生读图找出:1.亚洲的气候类型:寒带气候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2.亚洲缺失: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
读图可知亚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是亚洲陆地面积最大,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体现大陆性特征。4.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
亚洲气候特点是:气候多种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先自主探究了解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亚洲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总结
二、季风气候显著(合作探究)(过渡)同学们,通过读亚洲气候分布图,我们知道亚洲有三种季风气候,那么季风气候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请同学们看下图思考:冬季,是陆地气温高还是海洋气温高?风来自陆地还是来自海洋?带来雨水多还是少?那么夏季又是什么样呢?季风气候有哪些利和弊呢 亚洲冬季风向亚洲夏季风向(总结)因为亚洲东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差异十分明显,这种巨大的海陆差异,使亚洲的东部、南部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的地区。(过渡)季风气候在夏季高温时,降水多,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也容易产生旱涝灾害。(多媒体展示)夏季风过强,带来的涝灾。夏季风过弱,造成的旱灾。
1
气候复杂多样;引导学生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
2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
季风气候显著。
学生回答:
1.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来,降水较少;且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气候寒冷。2.夏季,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来,降水多。且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气候暖热湿润。3.季风气候有利的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弊端是:夏季风强的年份,降水多,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少,容易形成旱灾。总结:亚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别濒临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并分析其不同纬度的气候特点。通过图片展示了解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对人们的影响,提高感性认识。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学习亚洲气候的方法,来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教师展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如右。
学生回答:(1)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决定非洲的气候类型呈对称状分布。(2)南、北回归线穿过非洲南、北两端,决定非洲主要是热带气候,再加上其大部分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决定了非洲与亚洲相比气候类型较为单一。(3)由图可知非洲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通过学以致用,检验学生达成情况,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总结
三、河流众多,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的特点,各地气候不同,降水有差异,这就影响了亚洲河流的分布。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亚洲的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读亚洲河流分布图回答:1.亚洲最长的河流是哪条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哪条河,中国境内叫什么?亚洲为何多大江大河?2.亚洲的各个大河分别流入哪个大洋?亚洲河流呈什么样的状态分布,为何会这样分布?3.西亚有哪些河流?为何西部河流稀少且河流流量小?合作探究总结: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中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多大江大河的原因是亚洲面积广大,
中部多高大的高原和山脉。2.长江汇入太平洋,勒拿河汇入北冰洋,印度河汇入印度洋,由于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汇入海洋。3.找出阿姆河,锡尔河,结合亚洲中部和西部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的原因。(由于中亚、西亚地处大陆内部,离海洋远,降水稀少,所以河流稀少,而且河流的流量也小。)尝试归纳地形、气候、河流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先自主探究了解亚洲河流的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河流的特征。在了解了亚洲河流的特征后,再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归纳分析的技能。
当堂巩固
出示河流图,检测学生对亚洲的河流的掌握情况,进行当堂巩固。
集中识记主要的河流、流向、注入的海洋,争取当堂掌握。
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当堂识记掌握,提高课堂效率。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海南岛位于亚洲的东部,下图是海南岛的纬度位置、河流分布图,结合分析亚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试着分析海南岛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1.从海南岛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岛屿特点,判读海南岛的气候类型。2.从气候上判断海南岛为何河流众多?3.从海南岛河流流向判读海南岛的地形、地势特征。
学生合作探究分析:1.从纬度位置看,海南岛位于热带,从海陆位置看,海南岛位于亚洲的东部,濒临太平洋,所以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2.由于海南岛为岛屿,周围都是海域,所以降水量丰富,决定了海南岛河流众多。3.从海南岛河流流向可以判定海南岛河流呈放射状分布,所以其地势特征和亚洲一样,也是中间高,四周低。其中部地形应为山地。
通过学以致用,检验学生达成情况,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归纳总结
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气候
自南向北分布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有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利: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面积广阔,多大江大河,亚洲最长的河流是长江河流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入海洋
中西部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目标检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1.运用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征。(重点)2.利用亚洲地形图、亚洲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河流特征。(重点)3.简述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4.识记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季风气候的特点,识记主要的河流名称及流向。(重点)
逐一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达成情况。并对自己未达标的及时补救。
在结束新课后进行目标检测,有利于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达标检测
1.(目标1)下列关于季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夏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地区
B.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地区
C.雨热同期,不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D.季风气候内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不大
2.(目标1)亚洲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原因是
(
)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
C.亚洲的面积是七大洲中最大的
D.亚洲南北跨纬度广
3.(目标3)从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看出,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南高北低
D.中间高,四周低
4.(目标2)下面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太平洋
B.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大洋
C.亚洲第一长河是中国的长江
D.“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指亚洲的河流都向东流向太平洋
5.(目标1)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
⑤_________
⑦_________
⑧_________
(2)其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降水
最多的气候类型是
。(填字母)
图7.1
(3)图7.2对应图7.1的气候类型名称的代号分别是:甲
,乙
,
丙
,丁
。
图7.2
(4)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
气候和
气候。
(5)从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来看,⑤和⑧最大的差别是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③和④最突出的差异是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主要是关于亚洲气候特证、河流特征,以及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学生先自学,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点拨,达到完成课标要求的目的。本节课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知道地理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
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