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重点和难点:
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
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此后,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迫歼残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本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均为本课教学重点内容。
由于新教材严格按课程标准编写,重点写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内容比较单一。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由于战场上的失败,还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国民党军队战场上的失败则是在军事斗争的结果。这些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充实,并作好教材内容同充实内容的整合,并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这是本课难点之一。
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又一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制作课件投影或声像资料等多媒体,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大决战》等影片,使学生直接感受战略决战这一历史阶段的部分历史过程。
2.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第17课学过的内容,解放战争划分几个阶段,起止时间。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第18课战略大决战,并出示第一子目“三大战役”。
3.出示课件动态的(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自然过渡到第l小目中第1子目“决战时机成熟”。
4.当过渡到第一小目第二子目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5.讲淮海战役作用时,注意对前后的知识的联系,上节讲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向西威胁战略要地武汉,向东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一战争走势的发展。这一评价也是对渡江战役作的一个铺垫。
6.讲平津战役即分析出由于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党中央和平解放北平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得民心解民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是民心所向。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京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增强学生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7.渡江战役时可介绍国共北京和谈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进而提问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历史作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8.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四个层面(详见学法指导)。
9.课堂小结: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并占领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构思和设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
出示《解放战争初国共军事力量对比表》设问: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相差如此悬殊,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除力量对比书上所列A、B、C、D四条以外,还要看战争的性质,人心背向(见书上原因D)军队士气,这是第一层面。第二层面,国民党政权性质,阶级属性,所代表的集团利益,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经济上它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搜刮掠夺的工具,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和镇压的工具。对外,它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代理人。它是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进步的,正义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课文中的“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就是一个例子。这就能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