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空气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1空气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2-07 16:1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空气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领悟化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方面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科学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对于空气,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初中生物课中有一定的认识。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实验的基本操作不熟悉,本节课采取先探究再演示实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导入】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设计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 空气的组成:
【提出问题】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活动2【讲授】【新课】
空气的组成:
【提出问题】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30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化学史实。思考:
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 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
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
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 (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 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 有什么性质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回答:
1、空气。
2、
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4)原理: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用来吸收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时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观察能力
和分析能力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
装置漏气。
2、
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未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4、
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板书】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
用PPT展示
猜想、讨论
记录:体积分数
氮气
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增强记忆
、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过渡: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那么空气、氧气、氮气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呢
二、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板书。
2、教师举例说明: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是否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并指出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氮气、氧气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1、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学生判断。
3、学生记、听。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展示自我。
将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学生,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活动3【活动】【互动交流】
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
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
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 (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 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 有什么性质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回答:
1、空气。
2、
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4)原理: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用来吸收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时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观察能力
和分析能力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
装置漏气。
2、
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未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4、
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1、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2、小浩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试猜想一下:
(1)他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
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3)如他得到的结果中氧气含量小于理论值,试着帮他分析一下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清新的空气。
B、汽水
C、液态氧
D、水泥砂浆
4、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曾被称为稀有气体
B、都是无色无味气体
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活动5【作业】布置
【作业】
自己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试着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P3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