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氧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说出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②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创设情景]媒体播放:养鱼工人开动机器把养鱼池中的水扬向空中,水又掉落回养鱼池,如此循环往复。问:同学们知道工人这样做的目的吗 21教育网
思考、交流、发表见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将化学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关于氧气,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发掘学生现有知识。
[提出问题]氧气还有哪些我们未知的性质和用途呢
思考
刺激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习欲望。
活动2【讲授】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氧气
观察、描述氧气的色、态。
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感悟认识物质的一般顺序。
演示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讲解注意事项。
模仿老师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
学习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给学生讲解密度的相关知识。
记录
认识化学学科所使用的密度的单位。
[提出问题]你可以设计实验证明水中溶解有氧气吗
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
思考、交流、叙述自己或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媒体播放液态氧、固态氧的录像。
观看,用事实说明氧气也存在液态和固态。
指导学生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小结、叙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3【讲授】化学 性质
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
分小组、合作完成木炭、铁丝、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4【活动】化学性质
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让他们初步学会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科学方法。
教师将学生发言记录于黑板上。
各小组选派代表叙述本小组实验过程产生的现象,小组成员归纳整理得出的结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参与学生讨论
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活动5【讲授】用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依据氧气的性质,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氧气的用途。
交流、讨论、叙述氧气的用途。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