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原子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3.1原子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2-07 20: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原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记住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明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难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1.什么是分子、原子?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水、酒精、氦的组成。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引入新课〕原子能不能再分呢?
〔讲解〕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却不可再分。如果用其他方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事实证明,原子在其他条件下仍是可分的。
〔设问〕原子可分成什么微粒?即构成原子的微粒是什么?
〔板书〕二、构成原子的微粒
〔讲解〕原子构成发现的简单过程。
近代原子学说→电子→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带正电的原子核
〔英〕道尔顿创 
〔英〕汤姆生发现
〔英〕卢瑟于1911年
立于1803年,现于1897年,提出原子核型说→不带电的中子→
带正电的质子
〔英〕查德威克1932年证明 
1932年后,〔苏〕、〔德〕科学家提出
(上述原子构成发现过程图示,可于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投影)。
近代原子学说创立于19世纪初,直到19世纪末,近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历史发展到1897年,美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带电的原子中居然含有带负电的更小微粒——电子时,原子不可分的神秘面纱开始揭去。原子呈电中性,而原子中的电子却带负电,原子中必然还有带正电的微粒,而且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必等于那种带正电微粒所带的正电量,沿此思路,1911年,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一步提出了原子构成的核型学说(或
“行星系式”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的构成就象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等量负电荷的电子构成,且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的圆周运动,卢瑟福还大胆预言了原子核仍是可分的。此预言,于1932年被他的学生,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用实验证明,原子核中还有更小的微粒——不带电的中子(此发现被称为核物理及其应用历史上的一块闪光的里程碑。可简单介绍一下中子的特性及应用)。正是由于中子的发现,围绕核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的组成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板书〕
〔设问〕由于原子呈电中性,那么,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
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讲解〕同种原子所带的核电荷数相等,不同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等。让同学看课本表几种原子的构成,老师对照此表讲解,同时在表中增加“核电荷数”一栏。
〔阅读〕请看课本“表几种原子的质量”及下面一段课文至完。阅读时注意思考: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什么?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是同一个概念吗?二者有何异?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
1.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是个相对质量。
〔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突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并以实例计算,学生便易于接受,进而说明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练习〕1.根据教材表中,氢、碳、氧、铁四种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列式分别算其相应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将计算结果与书后的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进行对比。2.本节部分习题。
〔评讲〕指正学生做题的错误,强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代小结。
〔作业〕1.本节习题
2.小结原子构成中的三微粒及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记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案说明
本节课内容属了解内容,但要上好它很不易,因为本节内容不仅枯燥且有许多词句的表述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是陌生的。故此教案中,加入了有关认识原子构成的化学史实。讲解时可按照发现电子、原子核、中子与质子的时间顺序讲,并以微粒是否带电这条线索去启发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可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科学家生平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