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几种常见的酸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9.2几种常见的酸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2-07 21: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九年级下册;(三)教材所处地位: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有关知识和能力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4、酸碱指示剂;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学生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的涵义,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能与指示剂、活泼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作用,并能完整地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所学知识点解决相关习题。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合作探究实验,讲练结合,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酸的化学性质:酸与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的微观解释
教法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已知它们是蒸馏水和稀盐酸溶液,如何鉴别?实验一:1、稀盐酸、稀硫酸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2检验自制指示剂与酸的作用
分享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



知识回顾:
酸与金属反应实验二:酸与锌、铁、镁等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和应用。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去除铁锈的方法?实验三:1、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2: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除锈注意事项及生活小窍门
学生分析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学以致用:任选一种方法鉴别未知溶液A、B
小组合作学生实验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间合作能力



联系整合,意义建构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总结教师完善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
环节六
牛刀小试:某同学在做铝与盐酸反应实验时,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放入铝片后并没有立即产生气泡,而是过了一会儿铝片表面才有气泡产生,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外作业
利用我们自己做的植物指示剂(玫瑰花汁、紫包菜汁等)检验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记录变色情况,寻找碱性物质。
板书设计
CuO+H2SO4=CuSO4+H2O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石蕊遇酸变红
Mg
+
2HCl
=
MgCl2
+
H2↑CaCO3 + 2HCl =CaCl2 + CO2↑+H2O
Zn
+
2HCl
=
ZnCl2
+
H2↑
Fe
+
H2SO4
=
FeSO4
+
H2↑
教学反思: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采取组间互评、师生评价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推断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了解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在订正方程式时,我欠缺的是学生互评,应该让学生找出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我说,学生听,又一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教师的评价只能对部分学生,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了解,所以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对不足能进行及时弥补。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与指示剂作用
酸的化学性质
与活泼金属作用
与某些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