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6: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学习要求】1、了解19C后半叶“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含义及评价。
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问题导学】
一、阅读教材第一目(“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回答问题
1.基本含义: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_______________”为治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2.形成背景
(1)鸦片战争后,
(2)
3.形成过程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
(2)早期维新派人物
(3)维新运动时期
二、阅读教材第二目(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回答有关问题
1.地主阶级顽固派和洋务派
(1)
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坚持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_______________”。
(2)洋务派利用西方科学技术,但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维护封建制度和“_______________”这一根本问题上,与顽固派并无分歧。
2.资产阶级维新派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张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宣传并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认为西方国家的“君民共主”制度最好,甚至有人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早期维新派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有了明显深化。康有为、梁启超、_______________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不过,维新派人物所宣传和主张的,也并非要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而是实行_______________。
3.资产阶级革命派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崇并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进入20世纪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以_______________为武器,掀起鼓吹反清革命的热潮。
(2)宋教仁对西方_______________制度特别关注和欣赏,为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和议会政治绘制了蓝图。
(3)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设想在中国进行建设民主共和制度的“_______________”和解决民生主义的“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同学们视自己的情况来做)
探究点一 “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产生了。
2.洋务运动兴起时期,冯桂芬和早期维新派人物郑观应的思想的核心就是“中体西用”。
3.维新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主要代表人物有赞成维新的清朝大臣孙家鼐和湖广总督张之洞。
4.从维新派开始到革命派,他们都超越了这一界限,已经正式提出了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主张。
探究点二 比较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的态度
1.洋务派与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对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持反对态度;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2.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1)相同点:都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反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2)不同点:维新派宣
传和主张的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比维新派进步,他们所推崇和学习的是民主共和制。
【实践练题】
1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  )
A.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C.维护清朝统治
D.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课题: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基础题】
1、鸦片战争后,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目的是(  )
A.抵御西方列强侵略
B.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
C.跳出“天朝上国”的羁绊
D.用西方政治思想改造中国
2、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其“新”主要在于(  )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注目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对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引导人们注意世界的形势
C.掀起了学习外国技术的高潮
D.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探索的主题是“中体西用”,其含义是(  )
A.以传统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强国富民之路
C.将维护封建制度与学习西方技术相结合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5、冯桂芬是较早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体”的根本在于(  )
A.封建统治制度
B.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C.“伦常名教”
D.重农抑商政策
6、(2006重庆高考文综)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拓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 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谭嗣同分别属于什么派别?
(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