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7: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主学习:
一、“中体西用”
1、含义: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
2、背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3、经过:
①、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初步提出:
时间:19世纪60年代
代表:冯桂芬、郑观应
主要观点:“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明确提出:
代表人物:孙家鼐、张之洞
代表作品:张之洞的《劝学篇》
危害: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4、实践
(1)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19世纪60-90年代)
(2)清末新政(1901-1912)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洋务派和顽固派(封建统治集团)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反对西方民主政治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2、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具有君主立宪思想
晚期维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3、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比维新派更进步,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邹容、宋教仁、孙中山等积极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失败但使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
阅读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
答:各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目标检测:
为什么说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奋斗目标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二、宣传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三、思想体系有创新:三民主义——孙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四、政治实践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国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