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习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8:22: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改革的路被堵死”后革命爆发,革命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明确得出是清政府改革失败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故B项正确。A、C、D命题错误,辛亥革命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联合促进爆发的;C项命题太绝对;D项清末“新政”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B
2.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10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文中所说的“新的开创时期”是指(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民国建立
答:C
3.
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②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③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
④策动多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故①错误;革命派与立宪派殊途,分别采取革命和改革两种不同的方式,革命派与立宪派同归,都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故②正确;1908年晚期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故③错误;预备立宪的破产加速了立宪派的离心,武昌起义后策动多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清帝退位 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清帝退位是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元旦;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3月11日;1912年3月12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5.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解析:根据题干“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应该指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B,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新文化运动,所以选D。
答案:D
6.(2014·广州联考)清末知识分子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从呼唤体制内的修补,到颠覆性改造。“颠覆性改造”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洋务运动没有进行“体制内的修补”,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不主张进行“颠覆性改造”,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进行“颠覆性改造”,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层面进行改造,而且也不符合题干中“清末”的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C
7.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中、英两国的“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解析: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方式,所以排除B;都保留了君主制,但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所以C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所以D错误。
答案:A
8.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毕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托克维尔和他的朋友德蒙先生于1831-1832年间赴美国考察监狱制度,后经多年思考,分别于1835年和1840年出版轰动世界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二部分。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
(1)托克维尔赴美考察时美国实行什么政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民主政治中可能令其着迷和失望的东西有哪些。
(2)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的原因。
答案:(1)政体: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总统制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着迷之处: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联邦制、民选总统和议员、美国人自由民主的传统和意识。
失望之处:种族歧视、妇女无权(答“黑奴制”“男女不平等”亦可)。
(2)要素:法律、民情、环境。
法国:制定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前赴后继斗争。
中国:《临时约法》及其确立的政体惨遭破坏;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尊孔复古逆流”);自然经济为主,民族工业所占比例低。(以上分析要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
9.辛亥革命已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成立初期,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关键信息可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至文革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即肯定、否定和肯定;第二小问则依据“国民党”、“共产党”、“唯物史观”、
“文革”、“拨乱反正”等信息,从阶级立场、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2)关键信息: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归纳。
(3)关键信息: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本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阐述辛亥革命反封建、政治民主化等意义。
答案:(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2)原因: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答到一个史实即可,答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也可)
(3)评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