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习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6-4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习题(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8:24: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一、选择题
1.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而国民党赢得国会选举,如能组阁,则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此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答案】 A
2.“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却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 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答案】 D
3.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让助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3月10日下午3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下列选项直接暴露袁世凯后来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
【解析】 《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意味着总统只要连选成功便可以一直当下去,从而暴露出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
【答案】 D
4.1915年,日本要求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的交换条件是(  )
A.答应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B.归还胶济铁路与青岛
C.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D.帮助袁世凯镇压护国运动
【解析】 袁世凯为获得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二十一条”。
【答案】 C
5.据1915年12月14日《大公报》载:“总统(袁世凯)首出发言。谓做皇帝不仅牺牲个人,并且及于子孙……非图个人之福利也。今日即举国一致赞成君宪,余复何言,惟望诸君同心协力,共挽时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实行君主立宪是顺应民主的做法
B.皇帝制度祸国殃民,遭到所有人唾弃
C.总统顾及民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D.一场复辟闹剧,逆历史潮流而行
【解析】 A项说法不准确,因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是民主共和而不是君主立宪;B项中“遭到所有人唾弃”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事实,当时还有很多遗老遗少,主张恢复君主制和皇帝制度;C项从所学史实可以排除,袁世凯的发言是在其“帝制梦”难以推行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为。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府院之争”是20世纪初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的一次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  )
①反映了美日在中国问题上矛盾的激化 ②使中国的政局更加混乱 ③为张勋复辟提供了有利时机 ④使民国的招牌丧失殆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以国务总理的身份执政,他仍保留着民国的招牌,借以欺骗人民,笼络人心。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A
7.(2012·安徽高考)右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溥仪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张勋复辟。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复辟丑剧仅上演了12天,就在万人唾骂声中收场了。漫画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答案】 C
8.1915年,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排挤孙中山。这些情况表明(  )
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的同盟军
C.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
D.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
【解析】 封建军阀的出发点是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和根本利益,他们不会真正的引领中国走向民主和富强,之所以有时和革命者合作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D项正确。A项中根本对立的表述错误;B项中可靠同盟的说法错误;C项中根本立场变化的说法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法治”思想起源早,在近现代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有何具体表现?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答案】 (1)表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发动护法运动,捍卫民主法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根深蒂固。
(2)实现:通过《共同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认识:“法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与其爱憎相应,则祸害之中于国家,将无已时……
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 国人职责,唯在讨袁。
——蔡锷《誓告国人文》
材料三 袁氏未去,当与国人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他种国体”指的是什么?梁启超对此有何看法?
(2)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
【解析】 材料一梁启超反对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他们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同点需要分析材料信息得出。
【答案】 (1)封建君主专制或者复辟帝制。梁启超表示无论何时他都要反对袁世凯改变国体的做法。
(2)相同点: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变更国体。
不同点:孙中山有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长远眼光,在当前要彻底打败袁世凯,不因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而停止斗争;在打垮袁世凯后,还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防止其他“谋危民国者”的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