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英国宪章运动
1.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这是哪一次历史事件的结果?( )
A.颁布《权利法案》
B.1832年议会改革
C.宪章运动
D.责任内阁制形成
解析:注意题中的“工业资产阶级”是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成长壮大起来的政治力量,符合这一时期的是B项。
答案:B
2.英国人R.G.甘米齐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写道:“一个团体在首都成立了,取的是一个朴朴实实的名称——工人协会。它的会名虽然没有表明任何政治倾向,但它的主要目标却是为人民争取一份应得的代表权。”与该团体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
A.宪章运动
B.第一国际
C.第二国际
D.巴黎公社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的工人运动。由材料可知,该团体即“伦敦工人协会”虽然是工人阶级为取得一定的权利而组成的,但不是政治性组织,主张采用和平的方式获得权利,为此该团体发起了宪章运动。
答案:A
3.英国宪章运动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这说明( )
A.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
B.马克思主义思想被英国工人阶级普遍接受
C.工人阶级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解析:“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而饭碗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故选D项。
答案:D
4.下列关于《人民宪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民宪章》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实现普选权
B.《人民宪章》体现了工人阶级参与政权的愿望
C.部分议会议员参与起草了《人民宪章》
D.《人民宪章》是由“全国宪章协会”起草的
解析:《人民宪章》是“伦敦工人协会”和议会中的激进议员在1837年起草的,而“全国宪章协会”成立于1840年。
答案:D
5.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宪章运动提出的政治纲领在以后重大工人运动中多次重现 ②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改革法案,支持议会扩大选举 ③推动了争取议会改革运动的兴起 ④迫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逐步取消对选举权的种种限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不断斗争,宪章运动提出的政治纲领经过不断的斗争逐步得以实现。
答案:D
6.英国宪章运动中,人民递交的请愿书一再遭到否决,当时否决人民请愿书的是
( )
A.英国国王
B.议会下院
C.议会上院
D.内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几次请愿书最终都被议会下院否决。
答案:B
7.187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1825年对工会活动的限制令,但同时禁止罢工者组织纠察队。这反映英国( )
A.民主政治逐步发展
B.劳资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C.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D.工人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
解析:扣住题干中心,即议会改革,调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其要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发展与完善;劳资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只是法案内容的表面反映,而非实质问题;工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有所提高而非下降;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以《权利法案》为标志。
答案: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人民宪章》的六点要求:(1)凡年满21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票。(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4)议员应领取薪金。(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材料三 英国当时的总人口为1900万,在第二次请愿书上签名的就达330多万人。宪章派赢得了全国一半成年男子的支持。请愿书铺开有9
000米长,蔚为壮观。这次请愿书还提出了社会经济要求,用工人们的话说,是“刀子和叉子”的问题,即饭碗问题。
材料四 英国政府惮于工人运动的力量,为缓和社会矛盾,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议会在1842年通过了禁止女工和童工在矿井劳动的法令,1847年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令。《人民宪章》的六条要求,除每年选举议会外,在后来几十年间都陆续成为现实。
(1)依据材料一,工人的斗争处于什么状态?斗争方式是什么?最初的工人斗争还没有认识到的一个本质问题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宪章运动斗争水平有了怎样的提高。
(3)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宪章运动有何意义及影响。
答:(1)自发状态。破坏机器。还未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
(2)①开始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要求(普选权)和经济要求;②工人运动开始发展为独立的工人阶级政治运动;③已开始进入自觉状态。
(3)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舞台;对英国政治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式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
答:(1)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2)斗争目标:费边社:消灭私有制;宪章派:争取普选权。
斗争方式:费边社:社会改良;宪章派:罢工示威、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