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导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7-4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导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8:5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学习目标】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背景:(内战以前)
1、社会状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
3、美国:扶蒋反共
4、人民:求和平、反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一)内战前——“假和平,真内战”
1、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政治欺骗
2、被迫谈判:
3、“校场口血案”
1946,2
4、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6夏——内战爆发:陕北、山东解放区
(二)发动内战,镇压人民:
1、军事进攻:全面进攻→局部进攻
2、召开“国民大会”——《中华民国宪法》
3、国统区:镇压民主运动
①镇压群众运动:“一二·一血案”“五二〇血案”
②迫害民主人士:“下关惨案”“李闻血案”
(三)实质: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三、人民民主运动
(一)内战前——和平斗争
1、共产党:
①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②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召开政协。
③参与政协会议——政协协议(和平建国)
2、民主人士:参与政协会议,支持和平建国
(二)内战期间
1、共产党
①武装斗争:
②解放区:土地革命
③国统区:领导人民民主运动
组织群众运动:(P110六点)
建立第二条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的斗争,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民主党派
①拒绝参加“国民大会”
②示威、请愿
③民主同盟与国民党决裂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民主力量的增强
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内战结束)
(一)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资料
1、主要内容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2、意义:民主性、广泛性,实现政治民主
(三)新中国成立(独立、民主、统一):标志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人民当家作主
【合作探究】
结合历史事实,谈谈为什么在中国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答案提示:1)
史实: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被北洋军阀扼杀;抗战胜利前后各民主党派期望通过议会道路在中国建立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遭国民党反动派扼杀;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一个包括国民党在内的由各党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遭到国民党的拒绝。
2)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要维持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不允许中国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共产党,希望中国走社会主义道
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妥协,不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不能实行彻底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方案;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建立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法西斯统治,不允许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
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它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胜利发展;共产党影响的扩大和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促使民主党派放弃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主张。
【目标检测】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主要有哪些?

1)重庆谈判: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
2)中共参加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斗争,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和平民主的政协协议;
3)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抵制国民大会和《中华民国宪法》;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战爆发后,国统区掀起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潮;
5)民主党派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同国民党独裁统治进行坚决斗争;
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国民政府;
7)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8)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