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旷日持久的战争 习题 (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 习题 (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9: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选择题
1.德国“施里芬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最后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答案】  B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答案】  C
3.一战中,使西线转入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的战役是(  )
A.俄军的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解析】 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
【答案】  B
4.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这次战役(  )
①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 ②德军在交战中的损失远大于英国 ③德国没有获得制海权 ④使德国被迫转入潜水艇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这次战役后,德国的海军主力被迫龟缩在海港中,只有德国的潜水艇还在四处活动。
【答案】  B
5.(2013·长沙高二检测)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综合1916年战争的特点可知,这一年战争双方互有攻守,故A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掌握着制海权,故D项错误;B、C两项都是1916年战事的特点,但从战争的发展态势看,B项正确。
【答案】  B
6.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索姆河战役由英法联军首先发起
B.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C.索姆河战役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D.索姆河战役以德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解析】 索姆河战役中,交战双方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仍未能决出胜负。因此,D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7.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
一战中英军的坦克     一战中德军的重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      德国潜艇  
A.一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一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一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
D.一战中的新式武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一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
【答案】  D
8.《圣诞快乐》讲述的是一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解析】 本题是顺序排列题,注意时间的先后及大战的三个阶段即1914年、1915年、1916年。第一阶段中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1915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材料: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请回答:
(1)为何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都对胜利充满信心?
(2)“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缺陷?
(3)针对“施里芬计划”,法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情况怎样?
(4)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哪一次?之后战事呈何特点?
【解析】 第(1)、(2)问结合“施里芬计划”的特点和内容并联系历史上德法两国战争胜负情况进行分析。第(3)、(4)问结合一战进程中战争的概况作答。
【答案】  
(1)都对“施里芬计划”深信不疑,认为根据该计划,德国就一定能赢得战争。
(2)思想: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
缺陷:具有一厢情愿的主观色彩。①低估了对手,特别是低估了俄军的行动及战斗力。②幻想英国不会参战。
(3)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作战。战争一爆发,俄军出人意料地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奥地利等地,迫使德国调兵到东线,减轻了西线法军的压力。
(4)“马恩河战役”。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以上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如何评价?
【解析】 第(1)问和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主要是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做出判断。第(3)问,首先应该回答同盟国和协约国认为谁应该承担战争责任,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同盟国的战争是被迫的,是为了正义与和平,还将继续进行战争,且不负任何责任。
(2)德国认为盟军赢得了许多胜利,而协约国认为同盟国经济困难,即将崩溃。后者比较符合实际。
(3)同盟国认为它们是为了生存和民族的发展被迫作战;协约国认为责任在同盟国方面。其实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交战双方都是战争的罪魁,都是非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