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旷日持久的战争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9: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选择题
1.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2.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
3.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
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不能表明的是(  )
A.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4.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5.《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6.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个战役应该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多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9.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
10.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例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同胞们,国家需要你。加入祖国的军队吧!”
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人数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多个师
130多万人
材料三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
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征兵海报。当时巴黎街头到处可见征兵的海报。法国人约翰就在这时参军了。
材料二 亨利、科勒和约翰都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下列分别是他们对战争的一段回忆:
亨利:很多战争场面我不愿再回忆。这次战役(凡尔登)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的代价。
科勒:我们这场战役(索姆河)规模比你们那场还要大,伤亡人数比你们多了一倍。人死得太容易了,仅战争的第一天,英军就死伤了6万多人!真惨啊!
约翰:马恩河战役死的人也不少啊。战斗只有短短的5天,双方共伤亡34万多人,平均一天也超过6万人了。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飞机作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法国人约翰最有可能去欧洲的哪条战线?作战的对手是谁?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哪些战线?
(2)材料二中的对话及图片反映了战争的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主要有哪些。
(4)试分析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双方进入无休止的阵地战中。故答案为A。
3.【解析】选D。既然德国不能实现“速战速决”,以后转入阵地战是必然的;“施里芬计划”的要旨是速战速决,故能表明该计划的破产;德国的战略是进攻于不断胜利,一旦进攻受挫,其战略就已经遭遇了失败;马恩河战役发生在大战的初期阶段,以后还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的失败还未成定局。依上述分析,故选D。
4.【解析】选A。因为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而且经济基础比英法薄弱,所以只有速战速决才可能取胜。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但未取得成功。
5.【解析】选C。本题是顺序排列题,注意时间的先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即1914年、1915年、1916年。第一阶段中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1915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C。
6.【解析】选C。根据“霰弹片和毒气”来判断,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的应当是凡尔登战役。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等限定,据所学基础知识判断,这符合关于索姆河战役的表述,故C正确。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D正确。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
【规律方法】图片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由于这种题型具有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的优点,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广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命题,选取一幅或几幅历史插图(包括人、物、事、疆域地图等),要求学生在阅读图片的基础上进行解说、概括,或表述其内容,或总结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2)解题思路
①认真审读图片材料,通过仔细观察这些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比如本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信息和图片上的文字信息)
②找到突破口后(图片展示的主题),再现所学相关内容,理清图片材料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设问审读备选项。
③审读备选项时,对掌握到的信息要辨其真伪、虚实、异同。图片型材料隐含的信息量较大,许多信息与解题无关,但是会增加试题的难度,增强试题的干扰性,学生也往往会被误导。因此,在选择时要全面理解图片的主题和设问的真正要求,尽可能地排除无效信息,以便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判断和比较,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10.【解析】选C。根据“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判断,该次战役应当是索姆河战役。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使用了最新式武器坦克,对战役产生了重大影响。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题,只要结合马恩河战役有关知识即可作答;第(2)题,应首先分析出战役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的特点,然后从作战国家、作战指导思想、武器装备、作战形式等方面考虑;回答第(3)题时应结合第(2)题有关信息得出战争伤亡惨重,国内兵源枯竭,已无力再战等内容。
答案:(1)马恩河战役。意义: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2)规律: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原因: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投放到战场上使用;阵地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
(3)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基础史实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性的认识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军与英军在西线对抗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有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第(2)题根据材料归纳战争残酷性和残酷性的表现即可;第(3)题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回答,注意只答新式武器;第(4)题可从武器对战争规模、战争范围、战争危害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1)西线。对手:德军。东线和南线。
(2)伤亡人数多,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
(3)新式武器有飞机、毒气弹、潜艇、坦克等。
(4)①战争规模改变,带来了战争的升级。②战争范围扩大。③战争危害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