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导学案
【目标要求】
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事实;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分析一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参战,俄国退出大战,德国投降,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难点:美国参战和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预习指导】
一、已学回顾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有那几条战线?
2、一战主要交战国及重要战役有那些?战争结局和影响是什么?
二、预习指导
1、利用学科自习,25分钟之内,阅读教材和导学案上所有的内容,明确课标及考纲要求,结合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并背诵。
2、20分钟完成检测,注意答要点,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
3、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一战后协约国的变化、同盟国集团的崩溃和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德奥集团由于经济实力上的劣势,战略上的失误,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国际力量对比的的不利,最终失败。
4、【知识归纳】
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德国的“
”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2、中国宣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3、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俄国爆发了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军事上:德军发动四次大规模的进攻,但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军队的反击,将德军逼退到
一线,协约国的全线进攻,突破德军的“
”。2、政治危机:1918年10月底,
发动兵变。11月9日,
,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3、同盟国的失败:
,停战协定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2、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由于过于低估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3、同盟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加剧。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
,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1918年11月爆发了“
”,推翻了帝制。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盟国。战争初期,
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结束。
倒戈,同盟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国
加入到协约国方面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自我测试】
1、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
)
A、扭转海上劣势
B、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
2、美国加入一战的时间是(
)A、1914年9月
B、1916年2月
C、1917年3月
D、1917年4月
3、1918年3月,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的是
(
)
A、沙皇政府
B、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苏俄政府
D、苏联政府
4、加速德国投降的因素有
①美国参战
②奥匈帝国解体
③二月革命爆发
④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
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
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按时间顺序排列一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①美国参战②俄国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③意大利的倒戈④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课内问题探究】
一、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后期参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三、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典例分析】
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
回答: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2)美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3)美国实际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
(5)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当堂测试】
1.美国参战使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下列各项不是美国参战带来的有利因素的是( )
A.先后派遣200万士兵开赴欧洲战场
B.参加索姆河战役
C.协助英国海军开展对德反潜艇战
D.增加对协约国的军火和物资供应
2.1918年9月底10月初,协约国向德国发起全线攻击,这次军事行动的直接后果是( )
A.促使同盟国集团瓦解
B.促使德国皇帝退位
C.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带
D.突破了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一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的打击 ④德国内部的政治危机加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2011年山西大同高二统考)1918年11月,德国柏林发生了工人起义。这次起义( )
A.引发了基尔军港的水兵暴动
B.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
C.是在协约国的领导下进行的
D.直接导致了德国前线的溃败
三、【学科自习作业】
一、选择题
1.(2011年江苏苏州诊断性考试)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旨在( )
A.打击美国商船
B.袭击协约国船只,以改变海上劣势C.对美宣战
D.为日德兰海战作准备
2.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
B.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与自由”而对德宣战
C.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结束进程
3.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参战( )
A.大大增强了同盟国一方的实力
B.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
C.影响到中国等许多国家退出战争
D.使战局更加有利于协约国集团
4.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加强了在西线的攻势,其条件是( )
A.东线的俄国退出了战争
B.德国得到同盟国的援助,力量增强
C.美国虽然宣战,但未出兵
D.法军遭受重创,只能被动挨打
5.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 )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短时间内投入战斗 ③英军很快参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6.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 )
①基尔军港水兵起义 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 ③爆发十一月革命 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7.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
A.法国
B.奥匈帝国
C.德国
D.意大利
8.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 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 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但是,豪斯在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三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货款只有2
700万美元。
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
(2)材料二中豪斯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战争后期参战的原因。
第三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参考答案
答案:【自我测试】1—5
C
D
C
D
C
【典例分析】、⑴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⑵美国1917年对德宣战。
⑶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人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此参战。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
⑷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当堂测试】BDAB
【学科自习作业】1-8BBDABBDA
9.解析:本题主要以美国对参加一战的态度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比较能力。第(1)题第一问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超脱的态度”、“不偏不倚的态度”,据此即可得出结论;第二问注意关键信息“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据此,可以得出结论。第(2)题要注意结合一战发展的史实分析、评价其“结论”。第(3)题要注意站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角度分析、归纳。
答案:(1)政策:“中立”政策。优越条件: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2)正确。原因:一战是一场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因而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双方都不肯停止战争。
(3)矛盾:材料一中美国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材料三中美国于1917年迫不及待地参加对德作战。
原因:①战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②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美国参战是为了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收回;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④美国为争
【视野延伸】
无限制潜艇战
德国海军在第一次大战后期的一种作战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同交战双方都进行贸易往来。后来英国掌握了制海权,封锁了德国海岸,美国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英国。为了不使协约国从美国方面获得军需补给,德国潜艇于1915年2月击沉了英国海轮“路西塔尼亚”号,其中128名美国人丧生,引起美国强烈抗议。1916年,德国被迫允诺限制潜艇活动,不再采取损害中立国利益的做法。1916年,德国潜艇专注对英国海军作战,击沉了277艘英国船只,但未能动摇英国海军在海上的支配地位。德国统帅部认为,只靠陆军的军事打击制服不了英国,德国陆上的任何胜利都不能使它获得最后胜利,必须采取无限制潜艇战,切断美国对协约国的支援,才有可能迫使英国屈服。1917年1月,德皇御前会议决定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在作战海域内,连中立国商船也包括在攻击目标之内。无限制潜艇战从1月31日开始进行,4月达到高潮,击沉协约国船只和中立国商船500余艘。美国轮船“阿拉比”号和“苏克赛思”号均被击沉。美国总统威尔逊早就准备对德作战,此时以德国违背1916年的允诺、击沉美国的商船为借口,对德宣战。由于美国参战和英国反潜艇武器的使用。直到大战结束,德国潜艇未能击沉美国军事运输船,大批美国军队运往欧洲,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